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浅析中国对外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8-18浏览:2970下载269次收藏

    摘要:文章通过对中国对外投资的历史过程以及现状进行研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试图使中国的对外投资体系得到完善并且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关键词:对外投资;投资经济;投资风险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资本的全球化流动成了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这既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动力,也为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中国正处在如何确立在全球资本链条中地位的关键时刻。是成为国际资本大鳄下一个经济猎场,还是掌握国际资本分配的话语权继续扩展经济影响力,都将由中国的对外投资的发展决定。
 
    一、中国对外投资现状
 
    中国的对外投资相对于世界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
 
    1979-1991年是中国经济改革开始并未形成健全的经济奠基的时期。这阶段也是对外投资逐步发展形成的阶段。
 
    自改革开放起,随着经济的逐步放开、体制内各种管制逐步放松,中国的对外投资开始起步,并形成了符合现代经济规律的对外投资雏形。
 
    但是在这一时期,由于中国刚刚开始经济建设,国内资金需求很大,对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引进也形成了规模,所以没有能力也没有相关的政策对对外投资进行引导。
 
    (二)探索阶段
 
    1991-2004年是中国对外投资政策不断调整,以便合理地补充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阶段。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对外国际投资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但是当时对外投资的政策具有很大的局限性。1991年国家计委向国务院递交了《关于加强海外投资项目管理意见》,指出“中国尚不具备大规模到海外投资的条件”,企业的海外投资应该“侧重于利用国外的技术,资源和优势以补充国内的不足”;并在此后的10多年内成为了对中国境外投资影响最大的政策法规。
 
    这一时期的政策体系严重地制约了中国对外投资的规模和数量。一直到200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相当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的0.9%和0.55%。
 
    (三)发展阶段
 
    2004-2007年,是中国对外投资高速发展的阶段,随着中国gdp长达13年的高速增长,以及1994年以来快速增加的国际贸易顺差,中国完成了可投资资本的迅速积累。这使得对外投资以其可转移存量成为了世界资本市场中的佼佼者。
 
    而中国对外投资的政策发生转换,新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体系的初步形成,始于200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此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措施。新的投资体系的诞生促进了中国的国际投资结构完善,并且加速了其发展。
 
    2006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61.3亿美元,同比增长31.6%,其中,股本投资77.2亿美元,占对外直接投资额的47.9%;利润再投资32亿美元,占19.8%;其他投资52.1亿美元,占32.3%。截至2006年底,中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733.3亿美元。
 
    (四)成熟完善阶段
 
    自2007年至今都属于成熟完善阶段。以中国投资责任有限公司建立为标志,中国的对外投资结构进一步完善。中投公司的成立是国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开创性举措,其目的是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拓展外汇运用渠道和方式,提高国家外汇资产经营收益。
 
    随着各层次多渠道的对外投资模式的建立,中国不再仅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的主要接收国,更逐渐发展成为纯资本输出国,中国企业在国际化及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将随着经济增长不断加快,中国在世界各地积极投资及并购产业的主要目的除了需要新的消费市场、掌握能源及原材料、获取先进技术及向全球延伸行销渠道外,还有缓解巨额外汇储备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等原因。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对于中国的对外投资来说问题是双方面的,既有来自外部的也有一些内部自身的因素。
 
    (一)世界投资资本的竞争压力
 
    中国的对外投资活动不是孤立于世界经济存在的,所以其必将受到世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中国的对外投资活动会受到国际投资环境的制约。
&n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浅析中国对外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