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在泛长三角中的地位及其加速融入对策研究
摘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2008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就首次提出“泛长三角”的概念。可以说,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更是区域发展的内在要求。安徽省作为泛长三角的重要一角,省会合肥其地位日益凸显。
关键词:合肥;泛长三角;地位;路径与对策
一、引言
长三角16大城市经过近30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导致土地、淡水、人力、能源等资源的供给紧张;房价、地价、电价、煤价、运价、原材料价、消费品价,以及用工价格普遍上扬。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综合商务成本上升了76%,工人工资平均上涨51%;与安徽、江西等中部地区相比,生产成本大约高出30-40%(见表1)。因此,长三角正逐步进行产业调整和升级,势必需要对传统产业向周边地区进行转移。
泛长三角的成立,可以为长三角各类企业的产品找到新市场;获得腹地的低成本能源和资源;获得产业腾挪转移的空间;并使这一腹地地区成为总部和生产加工基地的新链条。因此,泛长三角区域的快速发展,将是长三角再度腾飞的主要推动力。优势突出的安徽合肥,更是作为首选,被推上了泛长三角的最前沿。
二、合肥中心城市地位对泛长三角区域发展至关重要
长三角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上海龙头城市的带动作用,泛长三角区域的兴起与发展,同样也需要一个中心城市来为其服务。合肥城市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及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使其在泛长三角区域发展的地位日益凸显,东面接轨沪宁,是联动长江的先发城市;省内立足皖中,是引领全省的中心城市;强化和提高科研能力方面,将成为辐射全国的创新城市。
(一)合肥自身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
安徽作为泛长三角的最前沿,合肥无疑则成为最前沿的重心,成为安徽东向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的带动力量。2008年6月提出的省会经济圈就是以合肥为中心,以六安和巢湖为两翼,通过实行中心城市的带动战略,使其加速融入到泛长三角的发展之中。以及10月份成立启动的合芜蚌“新特区”都明确了合肥对于安徽融入泛长三角的中心地位。而这些都与合肥的自身独特优势是分不开的。
1、科教优势。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首个全国科技创新型试点市、首批全国3个技术创新试点城市之一、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wta)城市等。拥有中科大等20多所大学和中科院合肥分院以及各类科研机构200多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市人口的比例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合肥是除北京、上海之外,国家大型科学工程最集中的地方,拥有和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等重要的科研设施。相对优越的科技资源对合肥发展经济起到了“倍增器”的作用。
2、环境优势。合肥是全国首批园林城市之一,城市绿化率达35.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55平方米。作为“绿色城市”,合肥良性的生态环境,不但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地相处,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非常有利,城市综合竞争力也由此得到提升。
3、综合工业优势。合肥是以制造加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已形成以冰箱、洗衣机、空调为主的白色家电产业链条;以轮胎、日用化工、化肥为主的化学工业;以汽车、叉车、挖掘机、成套配变电设备为主的机械工业等支柱产业。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产品。另外,近年来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各经济园区相继成立,发展前景良好。
4、城市未来利好优势。合肥新机场选址新桥,距离合肥市府广场31.8公里,建设标准按照4e级的国际化“航空港”。建成将让合肥成为“国际物流业中国基地”,作为国际货物进入中国的主要口岸。因此合肥新机场的营建可以为安徽的物流业提供新的契机。
(二)合肥的规划发展使其成为链接中东部的平台,地位突出
合肥作为中部交通枢纽地位正日臻完善。合肥是由上海向西南和西北辐射的交汇点,即东西通道的中点,有多达7个方向的铁路出口链接;是位于南北向北京-台北高速公路与东西向上海-成都高速公路交汇点,拥有连接东西南北7个方向的高速出口链接;同样合肥港是全国十大经济区内河航运网中心之一,被列为长江水系首批开发的重点港口,是唯一濒临我国五大淡水湖的省会城市,而在建的江淮运河项目,将使合肥成为沟通长江与淮河的水运中心。
因此,合肥虽属长三角的边缘地带,却是泛长三角的中心,其交通枢纽的特殊优势将使其呈现广阔的市场前景。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接受长三角的带动,并把这一带动力量辐射到泛长三角的各个区域,
合肥在泛长三角中的地位及其加速融入对策研究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8-18 10:09:00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3021.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