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宁夏三农 路在何方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8-18浏览:2836下载229次收藏
   摘要:文章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建国60周年之际,在9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农民收入增长滞缓,农业生产波动,农村社会落后为特征的“三农”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背景下,以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农业省区“塞上江南”的宁夏农村生产关系,土地产权关系的变革为切入点,从历史和发展的视角,以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作为研究方法,系统地探析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规律,力求为宁夏“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出一个全新的方案。
 
    关键词:农村生产关系;公平和效率;土地产权关系
 
    我国是传统农业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农村、农业、农民)始终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农村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对土地等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交换和分配的关系,其核心是土地产权关系,根本是土地收益分配,出路是农业现代化。农民斗争史实质上是一部农民不断地追求公平和效率和谐统一的革命史。建国以来宁夏农村生产关系几度变革,围绕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产权关系变革始终是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主线。从解放前的地主土地所有,农民租佃经营到土地改革后的农民土地所有,家庭分散经营;从合作化、人民公社形成的集体土地所有,集中统一经营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的土地两权分离、双层经营结合。1952年、1978年、2005年、2008年农民先后实现了土地所有、使用、分配和交换权。至此,宁夏农村发生了三大变革:1956年实现了土地私有向土地公有的转变;1992年开始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2004年又开始了从失调向和谐的转变。有人风趣地说,毛泽东政治挂帅,实现了公平;邓小平经济挂帅,志在于效率;胡锦涛民生挂帅,开启了和谐。粮食产量方面,1978年为11.7亿公斤(《宁夏农业志》),2005年为299.8万吨(《宁夏统计年鉴》),而“截至2010年,估计中国的人均直接消耗将达700多公斤左右,以届时人口14亿人计算,则年粮耗将达10亿吨左右,供需缺口高达4亿吨。”农村变革值得思考。
 
    第一,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把土地产权的分离作为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突破口,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土地产权关系。坚持稳定和创新相结合,遵循规范约束、与时俱进的原则。稳定和创新是农村生产关系有效运作的两种不可或缺的动力和手段。在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过程中,必须使两种手段兼容并包,在稳定的基础上求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求稳定。农村生产关系变革是一个确立、完善、创新和再确立的循环过程。农村生产关系一经确立,应由国家通过法律等手段使之规范化,使其具有内在的相对稳定性。随着农村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农民素质的日益提高,农村生产关系应适时地进行变革创新以趋于完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农民应有的土地产权的主体地位和国家应有的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的主导地位是60年来国家、农民社会实践的必然结果。20世纪末、21世纪初,由于积极扩大内需和大规模的道路、房地产投资,以土地私有化为内容的“房吃人的圈地运动”在官商勾结下迅速蔓延全国,失地打工的农民纷纷上访,恰恰说明目前农村土地产权关系的极度混乱。因此,把土地产权的再度分离作为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突破口,实行土地的法律所有权和经济所有权的分离势在必行。认为土地国有,实行命令主义;搞平均主义或土地私有,实行自由主义;这种搞两极分化是与农村土地的资本化和农业产业的垄断化是背道而驰的。
 
    第二,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目标必须是公平和效率的和谐统一,加速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优化组合,适度规模的原则,实现农业现代化。现代经济学所讲的效率是指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利用,它包括生产效率、制度效率和认识效率。公平实质上是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具体可分为生产条件分配公平和生产成果分配公平两个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宁夏三农 路在何方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