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部制下市县信息化体制建设
摘要:搞好大部制下的市县信息化体制建设,必须抓住3个问题,明确大部制下的市县信息化体制建设的基本原则;明确大部制下的市县信息化体制建设的目标;找准大部制下的市县信息化体制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大部制;市县;信息化体制;建设
自从国家实行大部制改革以来,如何使市县管理体制与中央改革相适应,根本的办法是加快市县政府信息化体制建设。加快市县信息化体制建设,关键在于明确建设的基本原则,确定建设的目标和选择好正确的建设路径。
一、大部制下市县信息化体制建设的基本原则
要建成大部制下市县信息化体制,必须有其自身的建设原则,这些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5个方面。
(一)信息化体制建设目标与政府职能相结合原则
信息化体制建设的目标是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它与政府职能和管理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信息化体制建设目标需要对行政业务和行政流程进行重组和再造,但这种重组和再造的目的还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因此,在信息化体制建设过程中,必须时时注意政府职能的转变,与政府的职能相结合。通过这种结合,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二)体制优化原则
我国大部制下市县信息化体制建设的核心,是防止固化原有体制中不合理的职能分工和流程模式,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应该明确,大部制下市县信息化,主要是为了从根本上改革市县政府管理体制,形成与大部制相配套的市县管理模式,减少办事机构和人员。这种体制优化,必须促进业务优化,大大提高政府办公效率,为公众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实惠。为此,关键业务必须优先信息化,信息化战略目标要突出重点,分阶段推进,要注意安全、成本与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府自身建设出发,确定优先级别。
(三)重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原则
我国信息资源的80%掌握在政府手中,重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原有信息资源利用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这就是将已有资源充分的开发利用,传统手段难以开发利用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要使信息资源从一开始就做到无缝隙集成,防止各部门出现‘信息孤岛’现象,形成信息互联优势。”
(四)战略目标选择与当地的信息化水平相适应原则
在确定大部制下市县信息化体制目标时,必须考虑到当地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水平,与当地综合信息环境同步发展。目前,我国东部地区政府信息化已经具备相当的基础,少数地区甚至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准,但大多数中西部地区市县信息化水平还相当落后。各地市县政府信息化工程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由低向高逐步发展,不能“一刀切”。即使一个地区的信息化,也应该逐步发展。即从办公自动化开始,以需求为导向,选择服务的结合点,实现网上办公,建设重点业务系统,建设基础性战略性数据库,最后形成大部制下市县信息化综合体系。
(五)公共服务信息化原则
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市县信息化体制建设必须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这一目标展开。根据公众利益最大化和小政府大社会原则,大力缩减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增加为公众服务的内容,以信息化手段替代传统的管理模式,通过网络化办公,实现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提高为公众服务的水平。
二、大部制下市县信息化体制建设的目标
根据国家关于政府信息化的要求,我国大部制下市县信息化体制建设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4个方面:
(一)形成以市县政府内部办公自动化为前提的内部工作体制
“办公自动化是政府信息化建设首先要达到的目标,也是建设电子政府的前提条件。”市县政府办公自动化,包括市县政府内部各类应用系统自动化,它涉及市县政府内部的各类核心数据的应用,机要、秘密文件及相关管理系统的运行,领导事务管理系统、涉及重大事件的决策分析处理系统的应用,涉及国家重大事务的数据分析、处理系统的应用等,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办公管理体系。
(二)形成以市县政府内部网络化为条件的信息交换体系
这就是实现政府部门之间的网络化办公。包
浅谈大部制下市县信息化体制建设
点击下载
上一篇: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变迁及思考下一篇: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的整合刍议
本文2010-08-18 10:08:26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2929.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