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变迁及思考
摘要: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是整个国有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理顺国有企业分配关系是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回顾改革的过程,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经历了3个阶段。政治格局变化,社会思想解放和利益的推动是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主要动力支持因素。面对当前国有企业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需从这3方面入手继续深化改革。
关键词:国有企业;分配制度;变迁;动力机制
国有企业长期以来都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中坚主导力量。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是我国分配体制改革的重要基础,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分配秩序和分配格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化。国有企业经历了一个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制度变迁过程,国有企业分配制度中分配主体、分配原则、分配形式等方面也在进行调整和创新。
一、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变迁过程
国有企业收人分配制度改革按照分配原则、分配主体和分配形式的变化过程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年。这一阶段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分配制度的改革实施了“三步走”策略,第一步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和实行企业利润留成,第二步是实行盈亏包干责任制,第三步是利改税。这一阶段激励制度有如下特点:企业自主经营权逐步扩大,经济激励手段开始发挥作用。
第二阶段:1985-1992年底。这一阶段是以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确立为开端的,在分配原则上主要是进行多种分配方式的探索。这一时期的主要分配形式是承包制。在承包制下,企业可以在完成承包合同的基础上支配属于企业的经济剩余(利润),企业实际上拥有了部分剩余索取权。承包制留给了企业较大的自由活动空间,试图让企业经营者完全拥有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因而,企业在内部分配方面获得了越来越大的自主权。企业为了激励员工,根据职工的劳动贡献和岗位情况,采取了各种奖金、津贴等分配形式。
第三阶段:1992年底至今。这一阶段以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目标为开端,在分配原则上是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十四届三中全会“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十五大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十六大报告则进一步“确立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在分配方式上,主要是开始实施现代企业制度的分配方式,也就是公司制的分配模式,明确了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权利。
二、国有企业分配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分析
在中国国有企业初步建立起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分配制度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这一过程也与整个中国的体制改革的进程是基本同步的。在这个制度变迁的过程中,政治格局的变化,思想的解放和利益的推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一)政治格局对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影响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的提出是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启动的理论出发点。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经济建设面临的重大难题就是国有企业效率低下。而提高效率的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经济利益的刺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的提出和确立是同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结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的确立,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新一代领导人深刻的意识到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领导人的更迭,领导人的思想境界及政治魄力无疑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的贯彻和执行,使各级政府将保增长作为第一要务,从而不断探索能够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此背景之下,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才能够得以不断突破坚冰。
(二)思想解放是推动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又一重要力量
计划经济是一种以行政计划命令为手段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因此,长期执行计划经济本来就容易造成人的思想僵化。而“文化大革命运动”更将对人的思想的禁锢推向了极至。1978年,在邓小平的支持下,全国上下发起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沿途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界线,极大的推动了
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变迁及思考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8-18 10:08:26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2928.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