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对后发劣势与后发优势在经济发展中的再认识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8-18浏览:2895下载153次收藏

    摘要:长期以来大家一直信奉后发优势,杨小凯于2000年12月发表的《后发劣势》一文打破了这一平静局面。林毅夫于2003年7月发表了《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以下简称《商榷》)一文,开始一场中国经济学界关于国家经济发展后发优势还是后发劣势的深刻学术前沿讨论,不断引发新时期新环境下对理论与实践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后发优势;后发劣势;经济发展
 
    一、对后发劣势的理解
 
    后发劣势最早是由国外经济学家沃森提出的。他提出的英文名称叫“curse to the late comer”,就是“对后来者的诅咒”。落后国家发展较迟,可以模仿发达国家;模仿有制度模仿和技术模仿两种形式,落后国家由于模仿的空间很大,可以在没有好的制度的条件下,通过对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模仿,取得发达国家必须在一定制度条件下才能取得的成就。但是,落后国家用技术模仿取代制度模仿,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取得非常好的发展,但是会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甚至长期发展可能失败。jeff rey sachs、胡永泰和杨小凯在《经济学(季刊)》2000年7月发表的《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以下简称《宪政》)中,提出了后发劣势的观点,除了包含上述的观点外,他们还提出,后发国家应由难而易,先完成较难的制度模仿,才能克服后发劣势,在没有模仿好先进国家的制度前是没有资格讲制度创新的。该文同时提出,最好的制度是英国和美国的共和宪政体制。
 
    对于杨小凯的观点,林毅夫在其《商榷》一文中已经给出了反驳的观点。他以从技术层面决定经济增长潜力的3个条件——生产要素、产业结构与技术创新——解释了“后发国家应由难而易,先完成较难的制度模仿,才能克服后发劣势,在没有模仿好先进国家的制度前是没有资格讲制度创新的”的错误性。同时,新制度经济学近20年来的研究有两个基本的结论:制度是重要的,任何国家制度安排对经济绩效、资源配置、激励机制都会有影响;制度是内生的,最优制度内生决定于经济当中的很多因素,由于各个经济体诸多因素的不同,因此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优制度。自然就否定了所谓“最好的制度是英国和美国的共和宪政体制”。
 
    当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对后发劣势与后发优势在经济发展中的再认识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