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村官心理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村官,是指筛选的专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工作者。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到快速发展,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发展过程。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去,是成长成才的一种正确选择。但是,毋庸讳言,由于工作性质及培养目标的不同,大学生村官显然有别于一般的大中专学生,更不能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村干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受年龄、阅历及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村官尤其是未接触过农村工作的年轻同志就感到有些不适应,因此在选聘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时不仅要注重选聘的过程,还要更多地关注大学生村官到任后的产生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村官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失落感
大学生往往思想解放、思维活跃,在学校期间大都怀有宏大的抱负,对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有着美好憧憬,渴望有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从农村的现实情况看,大多数村工作环境、生活条件比较差,容易让他们感到愿望和现实差距比较大。
(二)自卑感
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出于择业的无奈,从内心深处对选择当村官还是感到不理想、不满意,心里多少有些心灰意冷的感觉,所以无形之中让他们在思想上产生“低人一等”的感觉。有些原本家在城市的大学生村干部,上完大学后反而要到工作和生活条件远远不及城市的农村工作,或多或少感到无奈。同时,基于“村级组织特设岗位”的身份,大学生村干部在身份认同上也有自卑感。
(三)孤独感
大学生在到村工作以前,过的是集体校园生活,和同学们朝夕相处,生活比较愉快。但到农村工作后,远离家乡和同学,容易产生孤独感。同时,大学生村干部与乡村干部中年龄相仿的很少,缺乏共同语言,这也加大了孤独感。特别是乡镇业余文化生活比较枯燥,村干部往往是没有公事就回家处理个人事情,多数时间只有自己一个人在村里办公。再加上他们大多远离家乡和亲人,缺少与同龄人和合适的同伴交往,所以很容易感到寂寞、孤独。
(四)无助感
农村干部直接面对基层群众,直接面对各种矛盾和问题。很多大学生村官到岗后,如果缺乏他人帮助和指导,往往不知从何处下手。特别是遇到复杂矛盾和问题时,虽然有解决问题的满腔热情,但往往因经验不足、方法欠缺,导致事倍功半,产生茫然无助的感觉。
(五)挫折感
由于离开校园时间较短,部分大学生在工作中短时间还脱不了学生气,想问题、办事情比较单纯、片面,存在着浮而不深、依赖心理强、承受心理弱的问题,加之以前没有接触过农村工作,面对复杂的环境和棘手的事情,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就会打退堂鼓,感到心灰意冷、提不起精神。在解决复杂矛盾和问题时,一旦达不到预期效果,很容易丧失信心和勇气。
(
浅析大学生村官心理问题及对策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8-18 10:05:36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2456.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