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困境研究综述
摘要: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两个市场”,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很难实现农地的有效流转。文章梳理近期关于土地制度的重点文献,对制约农地有效流转的因素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土地流转困境;产权残缺;公共领域;研究综述
在r.h.coase(1937,1960)开创新研究之前,新古典经济学在分析经济问题时,都以产权是外生变量为前提条件的。科斯在批判的基础上引入了“交易费用”的概念,在一个交易费用为正的真实世界里,产权的明确界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重要作用
姚洋(2000)发展了一个农地制度的分析框架,讨论了农地制度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文章指出,不稳定的地权使农民对自己所使用的地块缺乏长期的预期,土地的不定期调整如同一种随机税,会在不可预见的某一天将土地拿走,同时带走农民投入土地的中长期投资。在行政调整手段下,由于农民的适应性预期,导致农业的投资不足,从而影响了农业绩效。但是,如果通过市场机制完成农地流转,则不稳定的地权并不会影响农户投资的积极性。因此,较稳定的地权增加土地投资、较自由的转让权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卢现祥(2006)也指出,建立有效的且具有延续性与稳定性的产权体系是一国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并且从长期来看,建立具有延续性与稳定性的产权安排比选择有效率的产权安排还要重要,产权的延续性与稳定性已成为国际上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流向的指示器。
二、农村土地实现流转的困境分析
国内的学者大都从农地制度本身以及外部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形成了丰富的研究农地流转困境的文献。钱忠好(2002a,2002b)运用产权的一个分析框架,研究了农地承包经营权的产权残缺与重建及市场流转的困境,指出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的不完全性是现阶段农地市场发育迟缓的产权原因,而农地承包经营权的不完全与其法律属性不完全有关。因此,通过明确界定农地承包经营权并施之以有力的保障,让经济当事人自由地交易其土地产权,同时辅之以必要的农地国家管理,可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帕累托改进。值得指出的是,钱忠好偏好于用产权的分析框架来解释农地流
关键词:土地流转困境;产权残缺;公共领域;研究综述
在r.h.coase(1937,1960)开创新研究之前,新古典经济学在分析经济问题时,都以产权是外生变量为前提条件的。科斯在批判的基础上引入了“交易费用”的概念,在一个交易费用为正的真实世界里,产权的明确界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重要作用
姚洋(2000)发展了一个农地制度的分析框架,讨论了农地制度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文章指出,不稳定的地权使农民对自己所使用的地块缺乏长期的预期,土地的不定期调整如同一种随机税,会在不可预见的某一天将土地拿走,同时带走农民投入土地的中长期投资。在行政调整手段下,由于农民的适应性预期,导致农业的投资不足,从而影响了农业绩效。但是,如果通过市场机制完成农地流转,则不稳定的地权并不会影响农户投资的积极性。因此,较稳定的地权增加土地投资、较自由的转让权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卢现祥(2006)也指出,建立有效的且具有延续性与稳定性的产权体系是一国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并且从长期来看,建立具有延续性与稳定性的产权安排比选择有效率的产权安排还要重要,产权的延续性与稳定性已成为国际上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流向的指示器。
二、农村土地实现流转的困境分析
国内的学者大都从农地制度本身以及外部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形成了丰富的研究农地流转困境的文献。钱忠好(2002a,2002b)运用产权的一个分析框架,研究了农地承包经营权的产权残缺与重建及市场流转的困境,指出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的不完全性是现阶段农地市场发育迟缓的产权原因,而农地承包经营权的不完全与其法律属性不完全有关。因此,通过明确界定农地承包经营权并施之以有力的保障,让经济当事人自由地交易其土地产权,同时辅之以必要的农地国家管理,可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帕累托改进。值得指出的是,钱忠好偏好于用产权的分析框架来解释农地流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困境研究综述
点击下载
上一篇: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对策思考下一篇: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变迁与启示
本文2010-08-18 10:05:31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2439.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