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的制度原因及社会根源
摘要: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的制度性原因是国际货币体系存在主要以美元作为世界通币,而美元却有美国按其国内需要而发行的制度缺陷;但深层次根源是美国在政治经济制度上长期对外推行全球性扩张、对内奉行扩张性超前消费政策,靠不断创造美元流动性来补偿其扩张政策产生的巨额赤字开支。日积月累,引发美元贬值、国际通货膨胀,最终导致全球型经济危机发生。金融衍生品加速了危机的进程。
关键词:全球性经济危机;布雷顿森林会议;特里芬悖论;“双赤字”;美金融服务现代化
2008年9月底爆发了以存世89年的雷曼兄弟大投行破产为标志的美国金融危机,这次危机很快通过金融间全球现代化交易链条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性金融危机,数月内危机扩散到实体经济,进而演化为全球性经济危机,深刻地影响到全世界的经济、生产、生活各领域。
国际社会纷纷出台刺激经济的政策,到2009年3月底国际社会累计注资达9.4万亿美元。伦敦g20国金融峰会,与会领导人就国际货币组织(imf)增资和加强金融监管等进行全球携手应对金融危机达成了5个方面共29条共识,对暂时缓解危机恶化趋势,进一步推动全球经济向好的方面转化起到积极作用。
关于这次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g20国金融峰会前夕发表了《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危机未必是货币发行当局故意,但却是制度性缺陷的必然。”此文一语中的,重点揭示了危机形成的制度原因,即国际货币体制缺陷的老问题。
这个老问题,就是几十年来被国内外许多经济学家论述的并从技术层面上长期惯性认可其合理存在的一个假命题,即困扰国际金融界几十年的理论难题“特里芬悖论”。
提到“特里芬悖论”得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说起,1944年7月“二战”正酣时期,为拯救战争中濒于崩溃的世界经济,有44个国家秘密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里举行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成立了国际货币组织和世界复兴开发银行,并制定了相关协定,协定中把每盎司黄金与35美元挂钩,其他国家分别确定不同固定比价与美元挂钩,从而确立了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和金融体系。1960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出版了《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由于黄金与美元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因此取得国际核心货币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就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的稳定与坚挺,这就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的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
特里芬教授所述“悖论”表面现象上看似成立,实际是因国际货币体系制度上存在的缺陷造成,是个假命题。
开多年来在多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起伏动荡中,“悖论”主导的“美国国际收支逆差是必须做的坏事,是现行制度下没法被免的事”。这一认识在美国金融界政界很有市场,在中国经济、金融界也很有影响,一直被作为一种惯性理论认同的。中国代表的观点有:“美元币值要稳定就不能作为世界货币,美元要作为世界货币它的币值就难以稳定。当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成为一种历史的选择至今无法改变时,使用并保留美元储备的大量国家也无可奈何地绑到了美国的经济战车上,要保持美元(外汇)的价值就必须全力支持美国的经济繁荣,保留越多,支持力量也就越大”。“日本吸纳美元来支撑美元价位,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各国货币普遍大幅度升值,出口形势严峻起来,储备额最大的亚洲也害怕美元大幅贬值带来外汇储备损失,于是干预汇率,阻止美元价值进一步下跌,是完全理性的选择”。“这种与其说是支持美国经济和美元地位,实质还是支持本国经济和本国货币”。“这种选择在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一开始在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国际体系就已经定下基调了”。这是中国经济界长期以来对国际货币体系和美元地位的主流认识,反映了中国经济界就经济研究经济,就现象解释现象,没有上升到国际社会、政治深层次决定因素上来研究的不足。
近年来利用“特里芬悖论”为美国自由发行美钞的合理性进行辩护的代表人物有: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2006年发表言论“美国之所以连年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逆差与其说是美国挥霍造成的,倒不如说是其他国家过渡节俭的结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2009年伯南克则干脆把美国房地产泡沫归于外国人尤其是中国人的高储蓄率所致。
2006年时任美联储主席盖特纳表示:中国一贯采取大量买入美元
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的制度原因及社会根源
点击下载
上一篇:推进农地经营权流转机制的创新下一篇: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外汇储备管理
本文2010-08-18 10:04:17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2246.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