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商业银行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制度创新中的成本收益分析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8-18浏览:2856下载182次收藏

    摘要:文章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对中国商业银行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制度创新中的成本和收益进行了分析,指出虽然商业银行在当前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制度创新参与的动力不足,但将来仍是该制度创新的关键主体之一。
 
    关键词: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制度创新;成本收益分析
 
    一、引言
 
    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它形成了一种新的融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它为有关主体提供了一系列的交易规则、惯例和组织安排,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融资经济秩序,所以本质上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就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而创新的动力将来自于证券化制度框架内有关利益主体的推动,而这些参与主体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如果潜在收益大于制度创新为其带来的成本,那么他们将是这一制度的积极推动者。在中国,商业银行、政府、投资者、房地产开发商与购房者将是主要的参与者,而本文仅对商业银行在这一制度创新中的成本和收益做初步分析。
 
    二、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潜在的收益分析
 
    作为证券化对象的住房抵押贷款主要由商业银行提供,商业银行也常被认为是这一制度创新的首要推动者,这是因为商业银行能够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中得到多方面的利益。
 
    (一)降低了银行流动性风险
 
    资产的流动性是指不需要花费很大成本就能迅速转化为现金的能力。中国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的信贷资金来源于银行存款,各项存款中绝大部分是期限不超过5年的短期存款,而银行发行的住房抵押贷款期限可达20-30年。这种短存长贷的结构性矛盾造成了银行资产与负债的期限不匹配,有可能使银行陷入流动性不足的困境,不利于实现其经营原则,即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2008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已达到2.98万亿元(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8年第四季度)》),发放这样大规模的长期资金,短存长贷的矛盾将是银行面临的一大问题。而化解这一问题的一个有效办法是银行将抵押贷款出售,并由特殊机构进行包装后发行证券,即抵押贷款证券化,从而在确保一定盈利水平的同时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并通过分散风险实现经营的安全性,最终达到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目的。
 
    (二)降低了单一化融资风险
 
    从世界各国金融结构的分析中,我们发现有金融中介机构参与的间接融资远比直接融资重要,这是各个经济主体在金融交易中逆向选择和规避道德风险的结果。在中国的表现则是,经过银行的间接融资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而直接融资却十分弱小。过高的间接融资比重以及融资方式单一化已经成为中国金融风险形成的一个制度性原因,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融资方式单一化,一方面赋予了银行在全社会的融资行为中绝对的控制力,容易造成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垄断经营,降低金融市场的效率,也不利于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单一化的融资方式还容易使金融市场上各主体的资金来源受到严重限制。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是银行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但对于中国现阶段而言,国有商业银行发行股票上市或者大量发行金融债券仍然受到较多因素制约,因此银行的资金来源受到存款增长的较大约束,这对改善银行的融资结构和防范金融风险是十分不利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实质上是建立了将市场中的短期资金转变为住房金融所需的长期资金的融资机制,能有效地减少银行住房资金来源上的约束。
 
    (三)分散了银行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招致损失的可能性。住房抵押贷款由于金额大、期限长,银行面临着巨大的信用和利率风险,因此,必须将风险化解、分散,使风险控制在与收益对等的可接受范围内,实现银行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统一。在证券化运作中,特设机构在担保机构、投资银行等机构的参与下,将住房抵押债权转化为抵押组群发行证券的过程实现了信用创新,把全部集中于商业银行的各类风险进行重组,使风险在原始权益人、spv、投资者、担保者之间得到分散,银行可以将集中在一级市场上的风险转移给二级市场上的各类机构及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从而实现了银行风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商业银行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制度创新中的成本收益分析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