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导向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设想与教学改革设计
摘要:高校人才培养应充分考虑财务管理职业需求的变化,在遵循教育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需求为本位,通过剖析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机制的现状,实施教改创新,使毕业生具有广泛的职业适应性和胜任能力,成为具有创新拓展能力,能从事复杂财务管理实务工作的专门人才。
关键词:就业;实践;自学能力;终身学习
一、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设想
从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出发,以财务管理在企业的应用为典型案例,基于普华永道提出的财务管理职能的跃迁模式,提出以下设想:
第一,高校扩招后,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本科段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实际上是未来紧缺高层复合人才的毛坯,首次就业基本上处于企业的实务性岗位和初级管理岗位,相比会计和金融专业以及高职毕业生,普遍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因此首次就业并非优势群体,高校需要结合各自的专业优势、特色教学,在动手能力培养及实践教学设置上与企业单位的需求有效衔接。
第二,毕业生在初级岗位上工作过一段时间后,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业务流程有所了解,逐步融入到企业的财务预测、决策、分析等专业流程中,财务管理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理论教学与财务管理实践相结合。
第三,作为能力模型的终端,cfo是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长远目标,对于大学本科毕业生来说,其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与cfo相比可谓径一周三,相去甚远,因此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兴趣。一方面,自学可以拓宽思维、提升智力、坚实能力,不具备自学能力就不能胜任将来的工作;另一方面,专业信息容量大、更新快、跨学科性强,学生需要在工作实践中继续学习,不断成就自我,实现理想。
二、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动手能力差
财务管理专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不能或缺,但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是当前高等教育模式的主流,在硬件设施方面,部分高校专业实验室设施薄弱,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缺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就业后表现出所学专业转化不了岗位实际能力的现象,不能满足就业导向的培养目标。
(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不高
财务管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较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缺乏学生主动地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措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将来的提高与发展,解决不了财务管理社会需求高端化与本科毕业生低驾驭力的矛盾,影响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理解以及未来的工作实践能力。
(三)缺乏研究型和综合型师资,学生缺乏持久学习动力
财务管理专业是新兴专业,目前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绝大部分是从相关学科转行而来,对本学科前沿缺乏了解,忽略学科知识的互为补充、互为启发的关系,忽视了其他理论向本专业的知识渗透,无法通过案例和情境教学等创新教学模式提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关注,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专业课程缺乏持久的学习兴趣。
三、通过教改创新培养新型人才
针对传
就业导向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设想与教学改革设计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8-18 10:03:59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2186.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