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农民为创业主体的小型企业面临的“寻租”行为研究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8-18浏览:2062下载300次收藏
    摘要:在国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背景下,在各个地方各种规模的“工业开发区”浪潮风起云涌的环境里,以农民为创业主体的小型企业也在逐渐的成长。而形色各异的“寻租”行为也成为影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环境特殊,再加上主体特殊,所以其遇到的“寻租”行为除了共性之外,还有其特性。文章研讨了这些特殊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寻租行为,以及这些寻租行为对他们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寻租;农民企业主;寻租类型及理论
 
    一、引言
 
    近些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条件改善是有目共睹的。国家对农村政策的调整以及农民观念不断改变是这些年来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其中,农民转变观念,放弃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或是外出打工的营生模式转为自主创业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虽然还在少数,但是却是上升的趋势)。农民自主创业不仅有助于转移中国潜在失业的劳动力,而且增加了他们的收入,随着与外界接触的增加,也促使农民的观念不断地改进。但是大部分的创业者却是屡次三番的受挫甚至失败,其中原因有很多。
 
    在从事创业的农民队伍中,主力军是那些年龄在30-40岁之间,曾经外出闯荡多年的人,他们不甘于现状,富有挑战精神,抗挫折能力较强,为人处世较为灵活变通,但是学历大多很低,小农意识较强,管理粗放缺乏管理经验,很重感情。这都是导致农民创业困难,容易早夭的原因。当我们从“寻租”这一方面来探究农民创业的问题时,不能说“寻租”是导致他们创业早夭的原因,但是起码增加了他们创业初期的难度。本文分析过程中,首次提出了一些对“寻租”这个概念外延的理解,毕竟这个概念还可以有新的内涵和外延。
 
    二、“寻租”的理论基础
 
    “寻租理论”的鼻祖是图洛克(gordon tullock),1967年他在论文《关于关税、垄断和偷窃的福利成本》中首次提出寻租。他的主要观点是,完全竞争理论对偏离竞争所导致的社会福利估计不足,实际上税收、关税和垄断所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大大超过了通常的估算。其原因是人们会竞相通过各种疏通活动,争取收入,即寻租;而在竞相寻租的条件下,每个人都认为花费与其所期望的收益相近的费用是值得的。
 
    布坎南(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公共选择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提出了两个观点:寻租基本上是通过政治活动进行的;限制寻租就要限制政府。这一理论对于政府失灵问题有巨大的贡献。弗吉尼亚大学公共选择中心的观点是寻租包括为了取得额外的收益而进行的疏通活动,这种额外的收益是许可证和配额产生的。
 
    克鲁格(anne kreuger)1974年在探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形成原因的论文——《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也提出了寻租的概念,她发展了图洛克的观点,并在经验上估算了配额所造成的损失。
 
    追求经济利益的活动概括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把自己占有的劳动(不论是体力还是脑力)、资源投入生产,并创造出生产劳动成果进而转化成利益来获得;二是不经过劳动,通过相关的手段来掠取占有别人已经创造的成果财富。而“寻租”行为则属于第二种活动。它实际上就是某些组织或是个人利用自己的一些特权(特殊关系),不经过相应的生产劳动而把社会公众财富转移到自己手中,是对别人所创造的财富的一种侵占。
 
    目前,大家主要是认为“寻租”活动的主体是政府。具体到农民经营小型企业方面来讲,大部分人认为政府有意或是不经意的“寻租”行为是造成其经营状况恶化的原因。其实,除了政府,个人“寻租行为”尤其是大量的“变相寻租”行为也给这些小型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分别从政府和个人方面来了解小型“工业开发区”中农村小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寻租”行为,以及对这些企业所造成的影响。
 
    三、“寻租”行为产生的背景——“工业区”的建设
 
    作为创业者,有较为强势的权势背景(其实就是熟人)是非常有利的。然而,作为农民创业者其本身就是“草根”一族,白手起家,大多数人没有任何的背景。再加上创业者本身学历以及人际交往表达能力的欠缺,所以创业过程中与政府打交道时就会存在很多的“障碍”,即使是在国家改变对农村政策的今天。譬如在申请营业执照、申请贷款、购买厂地、环保检查、税收缴纳等时候,一些政府人员就会给“小鞋”(寻租)穿,唯一解决的方式就是“纳租”。
 
    也许是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建立开发区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与此同时,大量土地被收回使更多的农民“失业”,这便赋闲了一批劳动力;各地政府大量收回农民手中的土地作为引资建厂之用,鼓励外资的进入,同时在各个方面都给与优惠。而外资进入的热潮也带动了当地一些不甘平庸的人走向创业之路。但是外资的进入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本地小企业主的资源和优势。当地政府的主要精力和优惠政策都向外来企业倾斜,原因是外来企业与当地小型农民企业相比,其规模相对来说比较大,管理成熟,已经进入创收期,可以给政府创造大量的税收和业绩;同时因为其规模较大,可以吸收较多农村潜在劳动力,帮助政府解决失业问题;经济的发展,就业的增加,相应也促动当地第三产业发展,这又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所以,一定程度上为了把有限的资源让给外来企业,当地政府便会对当地农民创建的小型企业“设租”,当然这些“设租”行为有的是政府不经意的行为,也有很多是政府为了把资源让与外来企业而故意设租。这便是各个地方的工业开发区“外兴内衰”的一个原因——对“内”设租较多(“外”指外来企业,“内”指当地小型企业主要是脱产农民创建的小企业)。
 
    再以金融机构为例,企业经营离不开贷款。虽然国家针对农民创业专门制订了贷款政策,但是金融机构不愿意把钱借给白手起家的“农民企业家”们,而是像政府一样乐意把钱借给外来的企业,这是一种“偏好性”寻租。一方面是因为外来企业资本相对雄厚,还款能力强;另一方面他们有政府做后盾。
 
    但是,随着国家社会对农村在经济发展中重要和独特地位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政府对农村、农民和农民创业主体的资金和政策扶持,贷款难的问题正在缓解。但是外资争夺资金源和金融机构“偏好性”寻租行为仍然是农民业主获得资金的重要阻碍。其实金融机构的这种寻租行为也是对处于相对弱势的农民业主应得资源的残忍剥夺,只不过就像是政府无意设租是一种制度中固有的、客观存在的、非主观的“寻租”行为,而金融机构的“偏好性寻租”是一种潜意识的、主观的寻租行为。
 
    下文分析农民业主在创业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寻租行为,探析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和所造成的影响。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就可以了解这种工业区内针对农民业主的寻租行为和其他寻租行为之间的共性,以及自身的特性。
 
    四、经常遇见的“寻租”行为
 
    笔者调研一些小型化工企业的业主,亲眼看到他们在创业初期所遇到的困难。而他们仅仅是所有类似企业的缩影和代表。
 
    (一)“行政寻租”
 
    所谓“行政寻租”其实就是“政府寻租”。这种寻租行为可以是“有意”,也可以是“无意”,都会对农民业主的创业活动产生不利的影响,是对他们努力的无视和成果的侵占。下面以土地为载体来分析一下在农民业主寻找创业土地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农民为创业主体的小型企业面临的“寻租”行为研究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