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加大我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刻不容缓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8-18浏览:2419下载155次收藏

    摘要:加大我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既是修复、改造农田水利设施、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目标的需要,也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既有利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也有助于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
 
    关键词:农田水利;设施;投资
 
    从2008年冬天到2009年春天,我国10多个省(区、市)发生严重旱情中折射出来的重大问题是:我国现有的水利设施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功能退化。因此,加大我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既是修复、改造和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的目标的需要,也是夯实我国经济增长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一、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现状
 
    农田水利设施的基本功能是防旱排涝,保证农业发展。2008年冬天和2009年春天持续干旱充分显露了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短板效应。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09年2月3日,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7个主产区小麦受旱1.43亿亩。其中,严重受旱5692万亩,比2008年同期增加5610万亩。如此大范围的旱灾,主要原因是持续百余天没有下雨,但也与水利基础设施配套不全、灌溉能力脆弱的现状有关。换言之,从总体上看,现有农田水利设施就不具备抗御这场旱灾的能力。对此,水利部提供的数据做了进一步佐证:我国现有耕地18.26亿亩,只有8.67亿亩有灌溉条件,其余的是没有灌溉条件的“望天田”。已建成的8.67亿亩灌溉耕地,普遍存在灌溉设施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功能退化等问题,灌溉水利用率只有46%,灌溉保证率多数只有50-75%,其中大型灌区434个,有效灌溉面积2.5亿亩,其中骨干工程的完好率仅达到60%;中小型灌区4万多个,有效灌溉面积6.1亿亩,设施完好率不足40%。
 
    可见,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令人担忧。它既难以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也无法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安全。这就需要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断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增强抗旱排涝的能力。
 
    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上所述,对于干旱以及所造成损失,虽不能排除天气原因使然,但也必须正视因农田水利设施投入不足而导致水利设施功能退化、配套差等基本事实。在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方面,既存在投资不足的顽症,也存在投资认识偏差的问题。
 
    (一)我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欠账太多
 
    20世纪70年代初,笔者曾作为知青参加举世闻名的安徽淠史杭水利工程的建设。跻身世界7大人工灌区之列的淠史杭工程,从1958年秋开工,到1977年基本建成,设计灌溉面积为97.4万亩,建成后保证了近百万亩良田的灌溉。但现阶段,由于长年失修,主干渠老化,灌溉功能大大退化。类似的情况并非少数,水利部数字显示,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建设于20世纪60-70年代,由于近20多年来管理维护较差、长期运行,设施普遍存在老化失修问题;全国大型灌区骨干工程建筑物完好率不足40%,个别地区可灌面积减少50%。大型水利工程如此,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如何?对此,农民形容这些设施是“堰塘像碟子、渠道像筛子、水库像池子”,这就是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
 
    或许是因修复、改造现有农田水利设施需要投资过于庞大、欠账太多的缘故,迄今还没有人测算过这笔投资,笔者粗略估计应不会少于1万亿投资。
 
    (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相对减少
 
    建国以来,虽然我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农田水利投资却呈相对下降趋势。
 
    我国对农田水利设施投入减少始于1980年,这是因为,一方面1980年开始实施财政包干制,不少地方财政开始大幅度减少农田水利投资;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业产量大幅提高。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将政策重点转向工业化和城市,对农业的重视程度明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加大我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刻不容缓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