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简要经济学分析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8-18浏览:2146下载247次收藏

    摘要:在20世纪最后十几年中国大地上所发生的急剧社会变迁中,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的流动算得上是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国内外历史及实践都证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合理有序流动是加速中国城市化进程,实现工业化的重要途径。文章从西方经济学经济人假设的角度,分析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原因及其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流动;经济人;成本-收益分析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从农业国向工业国、从不发达的农业社会向发达的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这一巨大的社会进步和社会变迁,带给中国农村的根本性变化是在稳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同时,加速了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流动。目前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的流动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由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来看,农村劳动力流动是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是中国走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对此应该持肯定的、支持的态度。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论述已经有很多,本文将另辟蹊径,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动现象,以期从中找到合理有序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有效途径。
 
    一、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收益比较
 
    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假定是认为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都是理性经济人。经济人都追求收益最大化。因此,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及在产业间的分配,也遵循收益最大化原则:一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传统的农业经济需要支付较高的机会成本。在种养业内部,农户收入受到土地、资本、技术等方面的条件约束,兼业形式成为农户增收和弥补机会成本的有效途径。二是传统农业地区向工业化地区输出劳动力。当区域内农民兼业收入不能实现收益最大化时,农民向外流动将成为必然趋势。以上两方面的情况决定了在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在农业部门与非农业兼业部门之间、区域内与区域外之间的分配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状态。
 
    第一,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包括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直接成本(用z表示)是农民外出就业引起的直接花费,具体由流迁费用和生存费用构成,分别称之为直接成本Ⅰ和直接成本Ⅱ。流迁费用(直接成本Ⅰ)指外出就业形成的交通费、就业信息费、培训费等。生存费用(直接成本Ⅱ)指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费用。不过,直接成本的生存费用,并非外出者在迁入地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所有费用,而只是在新旧环境中再生产同质量劳动力的必要费用之间的差额。扣除一部分费用的原因在于,即使劳动力不外出,在原地工作、生活,也会产生一定的生存费用。把在新旧环境中再生产同质量劳动力的两种必要费用的差额计入农民外出成本,是因为这种消费差额不仅真实发生了,而且是由外出引起的。
 
    第二,农民外出就业的机会成本(用j表示),是指由于外出就业而放弃的在原就业地能够获得的收入。
 
    第三,外出就业的净收益及公式表达。收益是同成本联系的一个概念,对外出农村劳动力来说,一定时期内其劳动力净收益表现为总收益或总收入扣除总成本以后的余额。对这一余额的预期和追求,正是推动农民外出的基本动力。因此,如果用i表示总收益,用△i表示净收益。则农民外出就业的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和集中体现外出就业动力的扣除成本后的收入余额的数量关系可表示为:
 
    △i=i-z-j  ①
 
    ①式中,z为直接成本,j为机会成本。△i越大时,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动力就越强,△i越小时,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动力就越弱。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从理论上讲,农民工应得总收益i不仅包括货币工资收入,还应当包括其以实物等其他方式获得的福利收入,但是,由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特别是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农民工的福利收入普遍存在着制度性缺失。农民工的货币工资几乎是其全部外出就业的总收益或总收入。因此,①式也可表达为:
 
    △w=w-z-j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简要经济学分析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