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比较优势理论在都市农业中的个案研究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8-18浏览:2667下载269次收藏
   摘要:随着我国大部分省会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都市农业在我国许多城市的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中,作用越发显著。文章从我国都市农业的内涵入手,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对昆明市西山区都市农业的发展进行了实例研究,并提出了空间布局的建议,最后得出各大城市必须因地制宜、依托自身比较优势,探索独具特色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的结论。
 
    关键词:都市农业;工业化和城市化;比较优势理论
 
    都市圈中的农业由于受工业化和城市快速扩张的影响,其发展必须突破现有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走都市农业的发展道路。都市农业的发展道路,实质就是农业生产经营市场化和社会化导向的结合,这决定了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必须追求商业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平衡。
 
    一、我国都市农业的内涵以及比较优势理论的贡献
 
    (一)我国都市农业的内涵
 
    我国都市农业概念的首次提出于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农科院在国内首次召开的都市农业国际(中日)研讨会。由于起源和发展历程的不同,我国都市农业的概念与西方有着本质的区别。我国的都市农业一般是指位于城市周边地区,在城乡边界模糊地区发展起来的、可为都市居民提供绿色、安全的优质农副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高度集约化、多功能化的农业,通常是在城市快速扩张过程中,由城郊型传统农业向城市型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发展演变而来。因此可以说都市农业在空间范围上是一种都市边的农业。
 
    我国都市农业概念的内涵,应是从市场定位角度出发、针对都市市场的农业,而非是地理角度上的都市中的农业。可见,我国都市农业并非是地域经济上的概念,而应该是一个市场导向的概念。
 
    (二)比较优势理论对都市农业发展的贡献
 
    “绝对比较优势”理论是由18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他的理论实质上描述了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异,即当每个人生产技术存在绝对差异时,如果每个人都专门生产自己擅长的产品而去交换自己不擅长生产的产品,这样每一方都会获益,社会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而产品的成本则会降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相对比较优势”理论是对斯密的理论的发展和充实,李嘉图认为,只要生产技术存在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在机会成本上的差异,从而使个人或群体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现代“资源配置”理论则认为,产品的相对成本不仅可以由技术差异决定,也可以由要素比例和要素的稀缺程度决定,在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地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成本就相对较低,而在资本相对富足的地区,资本密集型产品就更具有比较优势。
 
    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我国都市农业,不难看出一些共性的问题。首先,城市化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加剧了耕地减少的形势,与普通农业区相比,市郊农业区土地资源处于劣势,都市农业应该尽量避免发展土地密集型产品。其次,都市农业发展所依托的大城市工业化程度基本都处于中、后期阶段,城市的资本和技术处于相对比较优势地位,科技农业、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产品潜力巨大。再次,大城市郊区人多地少的现状,客观上形成了劳动力资源的相对比较优势,这不但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如蔬菜、水果、花卉等提供了人力资源,也为配套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现在各大城市郊区纷纷推出的科技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都是发挥其比较优势的体现。
 
    二、比较优势理论在昆明西山区都市农业发展中的个案研究
 
    本文以比较优势理论在都市农业中的应用为主线,在这里避开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不谈,因为每个经济理论的发展都是从假设多到假设少、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不管是“绝对比较优势”理论、“相对比较优势”理论还是现代“资源配置”理论,经济理论的本身也是在实践中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仅以昆明西山区为例,原因在于经济理论的运用必须是一个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过程,不仅每个城市的基本情况不同,甚至同一城市的每个区、每个区的每个乡镇也各有自身不同的比较优势。
 
    (一)西山区发展都市农业的潜力
 
    1、西山区发展都市农业的比较优势。与昆明其他城区相比,西山区在发展都市农业方面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区位优势。西山区位于昆明市主城西南部,省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一部份。城区面积大,城乡融合面广、城乡界限不明显,消费市场大。区内驻有中央、省、市国家机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大型企业250余家,既是昆明市核心区,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比较优势理论在都市农业中的个案研究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