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历程和理性思考
四川文理学院教授 傅忠贤
达州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住会副主席、副教授 杨会国
四川文理学院副教授 易江莹
中共达州市委党校副教授 杨登述
中共达州市委党校副教授 赵燕云
摘要:四川省达州市以“三村建设”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是具有超前性和创新性的重大实践,创建了丘陵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模式。文章对达州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历程和建设成效作了历史性的回顾,阐释其成功的实践模式和推进线路在于区域化整体推进,总结其主要的实践经验在于念好“三字经”,抓好“六个三”,剖析其当前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出新农村建设纵深推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达州市;新农村建设;创新实践;政策建议
达州新农村建设始于2004年以“班子队伍带村,人才科技兴村、民主法治管村”为主要内容的“三村建设”,比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整整提前了一年。“三村建设”抓住“三农”关键,是对农村“三大文明”和“五项建设”的高度概括,与新农村建设“二十字要求”吻合,“三村建设”已成为中西部丘陵山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种创造性探索。
一、达州市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历程和建设成效
达州的新农村建设具有特殊的艰巨性和紧迫性。从发展现状看,达州是典型的农业大市,现辖通川区、达县、大竹县、宣汉县、开江县、渠县,代管万源市,共102个镇,209个乡,2850个行政村,总人口650万,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从地理区位看,达州属西部丘陵山区,地处川渝鄂陕4省市的结合部,距重庆、成都、西安、武汉相距220、420、460、850公里。从历史基础看,达州为欠发达的落后地区,历史包袱沉重,全市7个县市区中国家级贫困县就占两个,在全省10年(2001-2010年)扶贫规划确定的10000个省级重点贫困村中,达州就有551个。
达州的新农村建设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酝酿阶段,从2004年底到2005年底。达州从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起步,结合农村基层党组织“三级联创”,以“六个一、三配套”(每户建一片经济园、一口蓄水池、一眼卫生井、一个沼气池、一条进出硬化路、一个硬化院坝;生态环境配套、路渠电配套、庭院经济文化配套)和“六有、两提高”(村党支部或村委会有一个活动阵地、卫生站、幼儿园、广播电视室、计划生育服务室、农民夜校;农民生产生活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农村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为主要着力点,大力推进“三村建设”,为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找到了有效载体,为新农村建设找到了总抓手,探索出了一条丘陵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
第二阶段,试点阶段,从2005年底到2006年底。达州实行了市级领导联系和市级部门帮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2”制度;提出了“1733”示范工程的建设任务;召开全市新农村建设推进会;制订“1733”示范建设村的总体规划和各种单项规划;经过一年的探索,实现了良好开局。全市共启动建设示范县1个、示范镇7个、示范村233个,共投入建设资金5.6亿元,建成户办工程5.2万户;解决了43660名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帮助45680名农村低收入人口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
第三阶段,区域化整体推进阶段,从2006年底到2008年10月。在工作思路上,以示范点为依托,连点成片、以线串珠,实现由点到面的整体联动;在战略取向上,紧扣“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达州”这一时代主题,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在工作部署上,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建设空间布局上,实行整村成片整体推进,山水田林路气电园房综合整治,然后由村到乡及县,最终形成全市整体推进格局;在建设内容上,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并举。
第四阶段,全面纵深推进阶段,从2008年10月以后。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了关于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决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达州的新农村建设也从此迈上了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
达州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央先教办、中央组织部先后向全国推介,《求实》杂志、《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先后报道,《瞭望新闻周刊》列为科学发展观十大方略之一,国家开发银行以此探索全国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省委把达州“三村建设”写入十号文件。
二、区域化整体推进:达州市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模式和推进线路
达州首先根据大部分农村整体发展滞后性特征,突出建设内容上的整体性;同时根据地理环境的多样性特征,突出空间布局的整体性;并且根据建设资金紧缺和建设任务艰巨的现状,突出资金筹措的整体性。经过多年努力,达州走出了一条整体统筹、区域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成功路子。
科学规划先行,把全市2850个行政村分为城镇郊区村,丘陵平坝村、山区边远村3种类型分别进行规划。
选准切入点,把发动群众、调动群众积极性置于首位。
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核心位置,狠抓龙头企业和骨干项目的培育和壮大,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架起基地与市场的桥梁。
先试点示范后逐步推广,第一阶段重点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效的“六个一、三配套”“六有两提高”抓起;第二阶段重点抓好“1733”示范工程;第三阶段逐步分区域整体推进。城镇郊区村、丘陵平坝村、山区边远村,分类指导,分步建设,区域化整体与推进;第四阶段重点在于巩固、完善、提高。
重点抓好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综合统筹规划水、电、路、房、厕、圈、沼气池等建设;抓好农村道路村村通工程;整治病险水库,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推广沼气池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整治村庄集镇环境,逐步亮化、美化、绿化;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帮助农村通电视、通电话、通互联网。
开发体制机制创新的强大动力。从户籍制度改革抓起,探索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的可行办法;探索城乡统筹,把村庄集镇规划建设设计统一管理起来,纳入职责和服务范畴。
加强领导,提供组织保障,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县域经济目标考核内容,作为检验县乡党政主要领导政绩和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三、念好“三字经”:达州市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经验
达州走出了一条欠发达的丘陵山区建设新农村的新路子,其基本经验在于念好“三字经”,抓好“六个三”。
(一)城镇郊区型、浅丘平坝型、深丘山区型3种区域类型分类指导
把全市7个县市区2850个行政村区分城镇郊区型、浅丘平坝型、深丘山区型3种建设类型,分别进行规划部署。城镇郊区村:主要采取城乡一体化的方式,重点发展都市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丘陵平坝村:主要采取产业带动的方式,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劳务开发为龙头,建设一村一品的骨干支柱产业;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配套建设公
达州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历程和理性思考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8-18 10:01:39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1790.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