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探索建立XX市与在蓉高校的人才培养联动机制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10-05-10浏览:2861下载278次收藏

  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空前严峻,牵动社会之广、政府力度之大、各方参与之多都前所未有。成都市提出建立市属高校与本市“人才产销衔接”机制的构想,在全国来看都是一个很有创意的举措。市属高校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不仅增强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也受到相关企业的高度欢迎。在蓉40余所部、省属高校是成都市域内高等教育的主力,有与成都市加强联系与合作的愿望。因此,认真总结“人才产销衔接”的工作思路,探索建立一个覆盖在蓉高校的人才培养联动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与全国形势一样,成都市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紧张。从2005年以来,成都市接收的高校毕业生每年递增15%以上,2009年四川省87所高校毕业生超过28万人,成都市48所高校毕业生近15万人,在成都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超过6万人,其中成都籍毕业生约32万人,较上年增加06万人,均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成都市吸纳就业能力增长放缓,从2008年第二季度起通过成都人才市场招聘的用人单位及其所提供的岗位均呈下降趋势,在2009年春季特大型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上大学生就业岗位的供求比达到1∶631。据供需趋势预测,这种态势在今后一段时期还将延续。

  与大学生就业难同时存在的,是企业的招人难,特别是知识含量和技术水平高的中高端岗位招人难。在调研中有企业反映,企业不容易招到适宜的毕业生,即使专业对口的大学生来公司后几乎都不能直接上岗,公司还要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对他们进行至少三个月以上的岗前培训,随后的岗位成长期也较长。

  这种现象揭示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根本性制度根源,即高校人才培养不适应社会需求。从成都市来看,40余所在蓉省、部属高校约有1/4的毕业生要在成都市就业,但这些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培养模式也没有专门针对成都市的人才需求进行特别考虑,其毕业生在成都市就业自然会有诸多的不适应。今后,随着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成都市将重点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会产生大量高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的中高端岗位,同时,统筹城乡和灾后重建也亟需人才支持,对“适销对路”的高素质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将大幅上升。探索建立高校办学与成都市人才需求之间的“产销衔接”,无论对缓解大学生就业难、还是促进成都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民盟成都市委对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专题调研,我们认为,需要下决心从体制机制改革着手,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手段,大力推进在蓉高校与成都市的“人才产销衔接”,加强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在人才培养与需求上的沟通衔接,努力开创在成都市域内“学有所需、需有所用”的和谐共赢局面。

  一、积极推进校地合作,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探索建立XX市与在蓉高校的人才培养联动机制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