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认识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4-30浏览:2595下载131次收藏

(呼和浩特市商业银行,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摘 要: 文章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概念、必然性因素出发,重点介绍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应用及其与 会计人员的关系。
关键词: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会计活动;经济实质;人员素质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09)13—0039—03

近年来,我国会计领域的改革可谓波澜壮阔,先是1999年12月我国政府第二次修 订《会计法》,然后是2000年6月国务院发布《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2001年1月我国财 政部又将现行的行业会计制度进行了合并,制定并出台了新的《企业会计制度》。2006年, 我 国又出台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这一系列的会计变革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我国会计改革 的基本思想:例如谨慎、实质重于形式、体现国际惯例等等。另外,近几年国内国外相继发 生的会计造假事件,使会计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笔者认为,若要重塑会计形象, 使会计信息取信于社会,其根本出发点便是“实质重于形式”。
1 实质重于形式的基本概念

实质重于形式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pb)于1970年发布的第四号公告 ,“基本概念与会计原则”中,apb认为,财务会计应该强调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而不 论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是否不同于其经济实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1989年7月 公布的《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结构》中也采纳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iasb认为,如果信息 要想忠实反映它拟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项,那么须根据它们的实质和经济事项,而不是仅仅 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在其第一章第十一 条明确指出:“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 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这样,“实质重于形式”作为会计核算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第一次被写进我国的会计法规文件中,正式确立了它较高的法律地位。但实际上,无论这之 前还是之后,这一原则早已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会计理论和实践中。
2 实质重于形式出现的必然性
2.1 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势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交往日渐加深,对会计准则国际化提出了必然 的要求。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市场的扩大,国际会计准则将影响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规模和趋势。《国际会计准则2000》中指出:“信息如果要想如实反映 其所拟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项,那就必须根据它们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而不是仅仅根据它们 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交易或其他事项的实质,与它们的法律形式或人为形式的明显 外表并不总是一致的,例如,企业将一项资产处理给另一单位,可以在文件中声称将法律所 有权转移给该单位,然而,可能还存在确保企业继续享受该项资产中所包含的未来经济利益 的协议,在这种情况下,将其作为一项销售来报告就不是如实反映所达成的交易”。我国要 加入国际资本市场,参与国际贸易的竞争,就必须按国际惯例向国际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真 实、公允、可比的会计信息。
2.2 企业组织形式和业务的复杂化因素

①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形式多样化发展,如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 、单一 企业和企业集团、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等。它们对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披露提出了不同的 要求。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等新兴市场逐步发展,一些新 的业务如投资、兼并、重组、融资,特别是创新经济业务的出现,会计对象的不确定性增加 。企业经济业务的复杂化要求企业进行会计处理时,在不同的会计原则、方法和程序之间进 行选择。会计人员可以按照交易性质、实质和结果,进行判断和处理。
2.3 原有准则、制度存在缺陷

在我国市场经济刚起步阶段所制定的财务会计制度有较大的局限性,会计准则体系也不完善 。原有制度所规定的某些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已不能适应企业实际情况的需要,导致企业所 反映的各项会计要素缺乏可靠性。如先前的一些固定资产的政策由国家统一规定,而不是按 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固定资产磨损程度来确定。不能按正确的标准确认 和计量收入。

以上只是简单的列举了一下原有准则的弊端,需要指出的是在现如今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和 准则在凸显实质重于形式方面有了很大的调整和改善,因此不再详细赘述。
3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我国会计中的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现象越来越复杂,经济现象的表现形式也日趋多样化,从会计的 职能来看,会计必须反映交易或事项的真实,保证会计核算信息与客观经济事实相符,同时 也体现了对经济实质的尊重,而不是简单地依据法律形式。在具体会计核算中表现在以下方 面: 
3.1 资产的定义与内涵

新会计制度中规定:“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 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一定义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关于资产的 定义是一致的。①制度规定资产必须由企业拥有或控制,所谓控制是指虽然本企业并不 拥有该项资产的所有权,但是该项资产上的收益和风险已经由企业承担,例如。融资租入的 固定资产等。将企业虽不拥有、但行使控制权的资产纳入会计核算的范畴,反映了客观的经 济实质,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具体体现。②制度规定资产应该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 益,按照这一规定,并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要求,企业的一些已经不能带来未来经济利 益流入的项目,如陈旧毁损的实物资产、已经无望收回的债权、已经盘点财产损失但尚未处 理的资产等,都不能再作为资产来核算和陈报。 
3.2 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确认与记录

融资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了与资本所有权关系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的租赁,其所有权 最终可能转移,也可能不转移。企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在承租期间内,虽然其所有权在 法律形式上仍属于出租方,但由于资产租赁期包括了资产的有效使用年限,承租方因拥有该 项资产可获得经济利益,相应的也承担了有关的风险。从其经济实质上属于承租方。因此, 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应作为自有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与核算,并按租赁资产的原账面价值与最 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中两者较低者,作为入账价值。折旧政策与自有固定资产相一致。 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认识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