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4-30浏览:2662下载167次收藏

(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摘 要: 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仅总量不足,而且结构失衡,难以提供农民真正需要 的农村公共产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是根据农村社区内部的真正需求来决定,而是采取自 上而下的决策程序,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关键在于制度和体制的改革、完善与创新。借鉴西 方公共产品供给的相关理论,文章从制度创新入手,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进行了 新的构想,以实现由“供给主导型”向“需求主导型”转变。
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 供给决策机制; 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09)16—0043—02

西方经济理论认为,由于在消费者和供给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供给者无视消费者的需 求,就无法达到公共产品的供求均衡,无法实现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为此经济学家采用了 一种迂回的解决方式,即在两者之间插入一个媒介,运用民主机制进行公共选择,最大化地 显示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偏好信息。而在我国农村,由于农民对公共产品偏好的显示是非全 面的,以及农民的相对非理性特点,尚不具备运用公共产品最优供给模型的假设条件。理由 是:①存在农民对公共产品需求偏好的非完全显示问题。公共产品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 他性的社会产品,个人即使不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也可以在公共产品被提供后享受其带 来的益处,这就导致“搭便车”行为难以杜绝,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偏好显示不完全。② 存在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非理性需求显示问题。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受传统思想影响很 深,在公共选择上存在非理性需求。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因此他们更愿意付费购买有助 于生产活动的公共产品,比如水利灌溉设施、农业生产新技术等。而对于具有长期效益或隐 性效益的农村教育、传染性疾病预防、环境保护治理工程需求不足。在传统的养儿防老思想 影响下,许多农民对于计划生育这类的公共产品甚至是抵制的。

既然我国农民缺乏公共产品最优供给模型所要求的显示偏好及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前提,在进 行农村公共产品供应决策时,就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一种符合我国农村情况的公共产品供 给模式,即由“政府决策——农民被动接受”的“自上而下”向“民主表达需求意愿——政 府集中决策”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决策机制转变。
1 推进农村民主制度建设,完善村级“一事一议”政策

2000年,作为农村税费改革的配套政策,我国部分农村对村内兴办的集体生产公益事业实行 了“一事一议”政策。其主要内容是:村内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建村级道路、植树造 林等公益事业所需劳务,实行一事一议。这种“一事一议”政策可以算作“自下而上”的供 给决策制度一种初级形式。自试点以来,该政策得到绝大多数农民的赞同,“一事一议”政 策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