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探析
(内蒙古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8)
摘 要: 文章首先对邓小平的人力资源开发理论进行了总结,深刻分析了邓小平关于人力资源 开发理论的内涵,进而对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进行了总结,全面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人力 资源的现状及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行“稳定、培养、引进并重”的人才培养与开发 举措采取多元化、系统化开发策略。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08)22—0019—04
西部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要把那里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必须要以人力资源的开发 为先导,去推动物质资源的开发。西部民族地区应把人力资源的开发放到首位。因此,研究 邓小平关于人力资源开发的思想,分析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现状,思考和制定西部民族地 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对于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经济持续协调 发展,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1 邓小平的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是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建设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同志一贯对人力资源开发极为重视,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在同中央几位领导同志 的谈话中,明确地提出要“重视智力开发”,强调“智力开发是很重要的”,告诫各级干部 “要很好地注意这个问题”。邓小平同志在这里讲的智力开发,从根本上说是提高人的素质 。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阐述了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 他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和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 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10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力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 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 ”邓小平在这里强调我国要形成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必须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我们研究西 部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开发和运用人力资源,推进西部民族 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武装现代大学生,培养各类专业高级人才,提高民 族素质,更好地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服务。
1.1 人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中最为宝贵的财富,人力资源是诸种资源中最宝贵的资 源
一个 国家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繁荣、民族振兴、国力增长,固然和自然资源、人口规模 、历史遗产等方面有着紧密的关系,但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人力资源及其开发。人力资源开 发建设,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力资源作为社会生产要素,越来越 多地受到各国政府和管理界的普通关注。许多国家已从过去注重物质资源转向注重人力资源 的开发与利用。当今世界的经济竞争将主要是教育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智力的竞争,归根 到底是人力资源开发建设的竞争。
1.2 我国现在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发展中的国家
根据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中国的国情 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①地大物博,但底子薄,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不平衡;②人口 众多,虽然人力资源丰富,但整体质量较低。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低质量的 人力资源不但不是财富,而且可能成为不发达国家的沉重负担。要把沉重的低质量的人口负 担转化为人力资源,要把地大物博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要实现经济体制 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要实现科学技术从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 实的生产力,必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依靠 科技和教育,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建设。
1.3 人力资源开发建设离不开教育
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同时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最 主要的内容,同时也是人力资源开发最主要的途径。人力资源要开发,教育需先行,没有教 育先行,人力资源开发是一句空话。增强教育的基础地位,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加快高等教 育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大批新世纪的优秀人才,更好地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邓小平阐述的关于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相互关系的理论思想,无论从我国来看,还是从全世界来看,特别是从发 展中国家来看,不仅具有特殊意义,而且具有普遍意义。
1.4 人力资源开发建设离不开科学技术
邓小平在对社会主义的长期探索和研究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科学地概括。他指 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纠 正了以往片面强调改变生产关系,忽视发展生产力的认识。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 生产力”。科学技术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和方式,加强科学技术发展,积极培养科技 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用科学技术武装人,开发人的智力,实现用现代科学技术,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实现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关键。
邓小平同志指出:实现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邓小平同志关于依靠科技和教育 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论断,为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人力资 源开发与管理,重视科技投资、教育投资和智力投资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值得指出 的是邓小平同志阐述的关于科技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相互关系的正确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重大发展,具有跨时代意义。
2 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在我国西部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5个是自治区,3个是按自治区对待的多民族 省份。现在,西部90%以上的面积是民族自治地方,20%左右的人口是少数民族。另外,民族 自治地方98%以上的面积、95%以上的县以及全国少数民族将近80%的人口都已纳入西部大开 发范围,或者可以享受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资料显示,西部地 区总人口为2.8666亿,占全国人口的22.65%;少数民族人口1.0643亿,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 的80%。与中、东部地区相比,西部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现状堪忧,人力资源开发困境重重 ,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人口文化素质偏低,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缓慢
西部现有人口3.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3%,其中文盲、半文盲的比例偏高,文化素质偏 低。1995年东部地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为12.71%,全国平 均为11.37%,而西部民族地区仅为9.2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1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 低3.44个百分点;就文盲、半文盲占6岁及6岁以上的人口的比重而言,1995年东部地区为1 4.22%,全国平均为16.02%,而西部民族地区为21.38%,比东部地区高出7个百分点以上 。西部民族地区每万名劳动者中拥有大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人员还不到东部地区的 10%。
西部民族地区不仅人口文化素质偏低,而且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缓慢。1982~1999年17年间, 西部各省区6岁及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平均增幅为2.58年,只比全国平均增幅(2. 54年)高0.04年,新疆增幅最高,也只增加了3.46年,西藏最低,只增加了1.42年;1982~ 1995年间西部各省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在业人口百分比的增幅更是缓慢,除新疆(1.12% )、西藏(1.13%)增幅大于1%以外,其余各省区增幅均小于1%,其中陕西、广西、甘肃、云南 等省区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分别下降了0.41%、0.26%、0.41%、0.39%。
2.2 人力资源结构配置不合理,部门、行业间的人才流动及人力资源配置机制滞 后
在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传统人才存量较多,高新技术人才严重 不足。中央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自新 中国成立以来,坚持不懈地在少数民族青年当中选拔大量的优秀者进入大专院校学习,在内 地开办西藏班、新疆班或民族班,积极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但是 ,西
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探析
本文2010-04-27 23:08:12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61257.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