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效率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部,辽宁 大连 116023)
摘 要:本文通过对我国支农资金管理效率现状作一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效率;结构
中图分类号:f8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07)07—0025—02
1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基本内容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是指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遵循国家有关制度、法规、政策,运用一系列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对各项支农支出及其各环节进行规范、管理和监督,从而确保其正确使用,为政府履行职能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它为促进和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改善农业发展环境,提高农业综合实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按照支出功能分类,狭义口径的财政支农资金包括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广义口径还有单列科目分类出来的政策性补贴支出,从我国政府的财政统计中或者说反映在国家的预算上,财政对农业的补贴主要是价格补贴;反映中央和地方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用于项目建设的综合开发支出;以及用于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专项资金支出。按照支出级次分类,可以将财政支农资金分为中央支农资金和地方支农资金。
2 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管理效率现状
2.1 财政支农支出不断增加,但增幅波动较大,且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呈波动性下降趋势
从绝对量来看,我国财政支农资金从1980年149.5亿元到2003年的1 754.45亿元。期间除个别年份外,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支出都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支农支出年增长幅度波动较大,其中1998年财政支农支出为1 154.76亿元比上年的766.39亿元增长了50.7%,而1999年财政支农支出为1 085.76亿元比上年减少了6%,两年之间波动幅度达到56.7%。这表明,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率并无规律可言(见图1)。
从相对量来看,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1978~1980年间呈现较高水平,但1980年以后比重不断下降,1985年其比重降到7.66%以后有所回升。90年代期间,在1998年达到最高10.69%,但1999年,猛降了2.46个百分点,回到了1997年以下水平,此后,虽然较上年下降幅度不大,但2003年达到历史最低点7.12,只相当于1978年的0.53倍。分析得出,财政支农资金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明显偏小,且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见图1) 。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2.2 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不合理
在财政农业投入结构上,用于“养人吃饭”的钱多,而用于“办事建设”的钱少。生产性支出少,非生产性支出多,经常出现行政费挤占事业费、事业费挤占生产性支出的现象。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由于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有比较大的增长,1996年是141亿元,2004年达到565亿元。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绝对额不大,1996年是5亿元,2004年是13亿元,占财政农业总投入的比重不到1%。对生产性投入低而对非生产性投入高,具体为财政安排支农支出主要用于农业主管部门的人员经费,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份额较高,农林水等部门科技三项费用占农业支出的比重持续下降,有的甚至未能安排。
2.3 中央与地方支农资金事权划分不明确,资金投入高度依赖中央
财政支农投入高度依赖中央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农业投入职责划分不清,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严重不足。根据审计署提供的调查,2003年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中,中央财政投入占50.8%,如果扣除地方支农支出中17%的虚列因素,地方实际安排的农业投入更小。地方投入过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特性,农业的投入尤其是基础设施投入具有明显的周期长、规模大、风险高、见效慢、收益外部性等
摘 要:本文通过对我国支农资金管理效率现状作一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效率;结构
中图分类号:f8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07)07—0025—02
1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基本内容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是指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遵循国家有关制度、法规、政策,运用一系列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对各项支农支出及其各环节进行规范、管理和监督,从而确保其正确使用,为政府履行职能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它为促进和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改善农业发展环境,提高农业综合实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按照支出功能分类,狭义口径的财政支农资金包括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广义口径还有单列科目分类出来的政策性补贴支出,从我国政府的财政统计中或者说反映在国家的预算上,财政对农业的补贴主要是价格补贴;反映中央和地方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用于项目建设的综合开发支出;以及用于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专项资金支出。按照支出级次分类,可以将财政支农资金分为中央支农资金和地方支农资金。
2 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管理效率现状
2.1 财政支农支出不断增加,但增幅波动较大,且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呈波动性下降趋势
从绝对量来看,我国财政支农资金从1980年149.5亿元到2003年的1 754.45亿元。期间除个别年份外,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支出都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支农支出年增长幅度波动较大,其中1998年财政支农支出为1 154.76亿元比上年的766.39亿元增长了50.7%,而1999年财政支农支出为1 085.76亿元比上年减少了6%,两年之间波动幅度达到56.7%。这表明,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率并无规律可言(见图1)。
从相对量来看,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1978~1980年间呈现较高水平,但1980年以后比重不断下降,1985年其比重降到7.66%以后有所回升。90年代期间,在1998年达到最高10.69%,但1999年,猛降了2.46个百分点,回到了1997年以下水平,此后,虽然较上年下降幅度不大,但2003年达到历史最低点7.12,只相当于1978年的0.53倍。分析得出,财政支农资金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明显偏小,且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见图1) 。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2.2 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不合理
在财政农业投入结构上,用于“养人吃饭”的钱多,而用于“办事建设”的钱少。生产性支出少,非生产性支出多,经常出现行政费挤占事业费、事业费挤占生产性支出的现象。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由于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有比较大的增长,1996年是141亿元,2004年达到565亿元。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绝对额不大,1996年是5亿元,2004年是13亿元,占财政农业总投入的比重不到1%。对生产性投入低而对非生产性投入高,具体为财政安排支农支出主要用于农业主管部门的人员经费,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份额较高,农林水等部门科技三项费用占农业支出的比重持续下降,有的甚至未能安排。
2.3 中央与地方支农资金事权划分不明确,资金投入高度依赖中央
财政支农投入高度依赖中央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农业投入职责划分不清,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严重不足。根据审计署提供的调查,2003年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中,中央财政投入占50.8%,如果扣除地方支农支出中17%的虚列因素,地方实际安排的农业投入更小。地方投入过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特性,农业的投入尤其是基础设施投入具有明显的周期长、规模大、风险高、见效慢、收益外部性等
浅析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效率
点击下载
上一篇:FDI技术外溢效应文献评述下一篇:大连市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分析
本文2010-04-27 15:53:30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60309.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