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农业环境问题与农业发展战略(李裕元 邵明安)
表1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农业环境的气候、资源、环境和生态平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战略;完善农村政策体系,实行多种形式的土地经营体制;资源管理法制化,遏制恶化态势;贯彻"科教兴国"方针,提高人口素质;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出现的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农业环境问题受到政府和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我国的农业环境形势也非常严峻,森林与耕地减少、环境污染、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相继出现,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发展。面对严峻的农业环境和众多人口吃饭问题,我们不得不反思过去,面对新的形势,提出新的农业发展战略。
1、中国的农业环境问题
1.1气候变化
若干年,co2温室效应对全球的影响及其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已成为许多国家政府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一些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大气中的co2浓度迅速增加,预计到2030-2050年将比现在增加一倍,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增暖。但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20世纪40-50年代是最暖期,然后转为冷期,70年代以后又开始回升。根据大气环流模拟估算,中国地区到2000年由于温室效应可能上升0.2℃,到2050年可能上升1.4℃,冬季升温比夏季明显;降水总的趋势是增加,但增幅不大(见表1)。尽管温室效应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部分低地被淹没,但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具地域性差异,而且中国历史上暖期常和湿润时期相对应,而冷期则同干旱时期相对应,加之夏季风强度和持续时间延长,夏季和年均温度增高相对不大、蒸发作用增加不显著等原因,中国东部地区将趋于更加湿润,无疑这对于农业生产将极为有利。随着温室的升高,我国的种植熟制界限可能北移,一熟制减少,二熟、三熟制增加。加上大气co2浓度的增高,作物同化能力增强,这对我国的粮食生产极为有利。
关于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问题,有些研究者则提出怀疑。据任振球研究,近千年来我国和北半球的气候存在着间隔140~180a的准周期变化,其成因与九大行星地心会聚的力矩效应有密切联系。因此,在气候的百年尺度振动上,在当前所处的自然灾害相对频繁期尚未结束之前,还不能肯定co2增加对全球温度的影响。
1.2资源问题
农业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植物种质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劳动力资源等,但就我国目前情况看,限制我国农业发展的资源主要是土地资源、水资源及劳动力资源。
土地资源问题:我国国土面积约960万km2,但我国人均耕地约为0.11km2,仅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3。我国耕地的质量一般也较差,60%的耕地分布于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而且62%的耕地分布于淮河以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全国仅有39%的耕地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同时由于我国近年来工业化的发展。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挤占了大量耕地。据国家土地管理部门的资料,在1986~1995年我国耕地减少550万km2。因此,粮食单产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为土地面积的减少所抵消,严重影响了我国粮食总产的提高。
水资源问题: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很少的国家,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约占国土的1/3,且降水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我国农业用水所占的比重较大,但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占用了大量原农用水资源,加上城市废水排放的污染,农业用水占全国总用水量已从80年代初的85%降到目前的70%,而且供水保证率下降,农业灌溉面积发展滞不前。
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河道淤塞等原因,我国的洪涝、旱灾日趋频繁,全国年均水灾面积733万km2,成灾面积400万km2,年均旱灾面积1950万km2 ,成灾面积670万km2,且以黄淮海平原、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近年来,黄河下游发生断流日数增加,1997年达226d,断流河段延长为700多km2,干旱缺水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劳动力资源问题: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数量过剩但素质较低。目前在全国4.6亿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22.25%,小学文化程度占45.4%。同时由于人多地少劳动力数量过剩,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即"民工潮",带来了交通、环境、治安等诸多社会问题。同时因素质较
中国的农业环境问题与农业发展战略(李裕元 邵明安)
本文2010-03-12 22:55:21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4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