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CDM风险与利益并存(昆山)
截至2006年7月21日,共有68个cdm项目获得了国家发改委的批准。其中有12个项目已经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理事会成功注册。据国家发改委预测,截至今年6月底批准的62个cdm项目产生的减排量约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如获得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批准,将产生近25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cdm是一项公认的“双赢”机制:一方面,发展中国家通过合作可以获得资金和技术,有助于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合作,发达国家可以大幅降低减排所需的高昂费用。
作为经济充满活力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具有很多有利条件实施cdm项目,如技术能力强、国家风险低、比较容易获取项目投资等。世界银行报告预计,中国将占据全球碳市场11%的份额,全球cdm市场份额的50%,但巨大的市场潜力并不代表实际的市场份额。实际上,中国cdm活动的步伐远远落后于印度和巴西。
关于cdm项目实施的国际规则与程序对各发展中国家都是相同的,之所以产生上述差异在于各国的国内环境。有关专家总结出了多方面的原因,包括意识缺乏、能力不足、人才短缺、政策不明等。
有关学者分析,在俄罗斯批准《京都议定书》之前,中国对实施cdm项目持比较谨慎的态度。早期为数不多的几个被批准的项目设计文件都由买方如世界银行出资。世界银行甚至承诺,不管《京都议定书》生效与否,它的原型碳基金都将购买cdm项目所产生的减排量。通过这些措施,中国政府力求使项目业主尽可能地降低风险几率。
与此同时,中国严格坚持可持续发展标准。中国实施cdm项目的优先领域是提高能源效率、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和回收利用煤层气甲烷项目。非优先领域的项目主要包括非二氧化碳、非甲烷气体减排项目。这些气体如氟化烃(hfcs)、氧化亚氮(n2o)的全球增温潜能很高,但减排的增量成本相对较低,实施此类项目只能带来减排量上的收益,并不能带来先进技术。中国希望cdm项目的实施能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只成为发达国家廉价的减排工具。然而,从目前全球碳市场的供给结构来看,全球碳排放市场激励着快速生产、低风险、供给量大的氟化烃(hfcs)、氧化亚氮(n2o)减排等cdm项目开发,非甲烷和
中国CDM风险与利益并存(昆山)
本文2010-03-12 22:55:20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4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