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周生贤: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233下载198次收藏
 

本报讯 10月27日,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5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周生贤指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和保护效果为重点,坚持严格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有效保护自然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周生贤指出,实践证明,建设自然保护区是近代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伟大创举,是人类面对生存挑战做出的明智选择。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建立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5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经过各地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国自然保护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综合,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的自然保护区体系,为保护生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目前,全国共建立自然保护区2349个,总面积150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已有26处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有27处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有十多处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有相当一部分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地区,在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

周生贤指出,回顾中国自然保护区50年的发展历程,主要有以下6条经验: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必须坚持政府主导。自然保护区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50年来,各级人民政府将自然保护区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健全管理机构,落实人员编制,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增加投入,加强能力建设,提高管理质量,抢救性划建保护区,为推进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发挥了主导作用。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必须坚持部门联动。部门联动是做好自然保护区工作的关键。实践证明,“环保部门统一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是基本符合国情的工作机制。林业部门通过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构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主体,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农业、国土、海洋、水利等部门建立了各具特色的一批保护区,成为自然保护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科学院组织开展了大量科学考察和研究工作,为自然保护区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保障。环保部门积极发挥综合管理职能,联合有关部门制定了政策、法规、标准、规划,加强管理评估和监督检查,促进了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健康发展。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必须完善法规政策。完善法规是做好自然保护区工作的基础。全国人大先后颁布了《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与自然保护区相关的法律。1994年,国务院发布了第一部自然保护区的行政法规——《自然保护区条例》,全面规范了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有关部门制定了《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24个省份制定了地方法规,200多个自然保护区制定了管理办法,使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逐步步入法制轨道。多年来,通过发布《中国自然保护纲要》,实施《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等,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必须严格环境执法。严格执法是做好自然保护区工作的重要手段。各地、各有关部门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通过加大执法力度,有效防止了重大生态破坏;通过加强执法检查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制止了一批违法行为,查处了一批违法案件。2005年环保部门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立案查处违法案件622起,查处有关责任人155人,有力地震慑了违法行为。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必须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研究和生态监测是做好自然保护区工作的先导。有关部门、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如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繁殖研究、大连蛇岛自然保护区蝮蛇栖息地研究、中科院30多个生态定位站观察研究等取得了重大进展。一些自然保护区通过建立监测站点,加强生态监测,及时掌握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为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必须广泛宣传、加强合作。各地区、有关部门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普及自然保护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周生贤: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