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报》:“靠水”为什么不能“吃水”(傅涛)
● 我国“十一五”期间的污水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将达到3000亿元以上,地方政府将更多地依赖社会资本的投入来支撑水业建设的发展;
● 面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和对建设发展资金的巨大需求,各级政府仍然难以避免将引资作为水业市场化的首要目的;
● 如何在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格局下发挥政策性资金的主导作用,对于水业的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 “十一五”期间的水业建设将具有更强的公益性,有效协调政策性资金与商业金融的关系,积极发挥政策性资金在公益性领域的重要作用,将利于我国水业基础设施的发展。
继2004年的“淮河治污”这一环境问题社会化之后,2005年更多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得到了社会普遍关注,“圆明园防渗”,“深圳大截排”,“松花江污染”等事故的发生,使人们对水污染事件的关注度成倍地增加。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所确定的“科学发展观”精神之下,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在2005年12月3日发布,全面提升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并通过《规划》在资金上、引导政策上提出了一系列措施。这对改革中的水业来说,是一个发展的福音。
正如国家环保总局所言,《决定》所指导的未来15年,是我国加快城市化的重要时期,是基本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时期,因此也是环境压力最大的时期。环境形势相当严峻,表现在“三个高峰”同时到来:一是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时期已经到来,未来15年将持续存在;二是突发性环境事件进入高发时期,环境风险不断增大,国家环境安全受到挑战;三是群体性环境事件呈迅速上升趋势,污染问题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导火索”。
“环境保护”作为国策二十余年,没有像现在这样来得这么认真;环境污染日益加剧也没有像现在这样来得这么严重;地大物博的中国对资源的困惑更没有像现在这样体会得如此深刻。
环境规划为什么完不成?
今年上半年,太湖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对太湖流域和东南诸河省界水体进行了水资源质量监测,调查结果显示太湖流域省界河流水质86.4%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国家投入上百亿元的治理资金还没有给太湖流域近4000万居民带来记忆中清洁的湖水,太湖水体污染严重影响了当地饮用水厂的供水质量和周边城市水体的水环境功能,已成为威胁和影响当地居民饮用水安全和流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隐患,是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水环境问题之一。然而尽管经历了为期10年的艰苦治理,但太湖流域总体水环境质量并未实现预期目标。原因错综复杂。
经过调查,太湖水质10年治理未达目标的主要原因是水污染防治的思路还停留在“就工程论污染控制”的层面,没有认识到片面的发展观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根本。事实上,一些地方新建的城镇污水处理厂主要是为招商引资服务的,成了新增工业污染源的庇护所,区域排污总量并没有因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而得到削减。工程治污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中国的经济改革经历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历史时期,过渡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这一原则在各级政府的全面贯彻尚有时日。
我国
《中国财经报》:“靠水”为什么不能“吃水”(傅涛)
本文2010-03-12 22:54:11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4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