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发展三峡库区旅游业的几点建议(王俊)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281下载160次收藏
 

旅游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消耗资源少,安置就业空间大,既是能够创汇增收、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综合性产业”,又是能够增加就业、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利民产业”和“富民产业”。三峡库区人多地少、产业空虚、就业矛盾十分突出,发展库区旅游业有助于合理、有效地利用国土资源,解决“三农”问题、移民安置和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推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以整合资源为重要抓手,促进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搞好旅游规划。重庆市委、市政府要求建立和完善全市旅游发展四级规划体系,并主动与毗邻省份共同制订跨区域的旅游合作规划和景区线路规划。据此,三峡库区要完善旅游发展相关规划。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近年来,重庆三峡库区特别是宜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加之长江三峡大坝成为新的旅游品牌和旅游亮点,给重庆三峡旅游产品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积极构建无障碍旅游合作区,以长江三峡、乌江画廊、“渝川黔”、“渝湘黔”、“渝鄂陕”旅游金三角为载体,加强重庆与川、鄂、黔、湘、陕等周边省的跨区域旅游合作,协同开发“乌江画廊”、“渝湘黔”民族风情、“渝鄂陕”科考探秘等旅游新品,联袂打造旅游精品,形成产品互补、客源互流的多赢发展格局。

强化地区和行业协同。管理体制交叉,部门和行业利益重叠,画地为牢,协调难度大是库区旅游业发展的一大阻碍。比如长江三峡中的西陵峡属湖北省,巫峡、瞿塘峡属重庆市,两地同举“长江三峡”招牌,但在景点炒作和运作套路上步调不一致,而且同类景点的竞争非常激烈。因此,对友邻省市,要按照“三峡旅游联合体”和无障碍旅游区的要求,牢固树立整体全局意识,摒弃各自为政的积习,形成主动配合、相互支持的整体合力。整合各区县和林业、水利、园林、建设、文化、民政、民族、宗教等行业的旅游资源,打造长线、短线、环线相互补充的多种旅游产品,推进沿江及纵深景区景点建设,促进重庆主城都市旅游和三峡库区旅游紧密结合。

以夯实基础设施为先导,健全三峡库区旅游业配套服务体系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业才会有长足的发展。一方面,要积极争取中央对库区旅游的财政税收支持,并在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中的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中增加旅游项目的份额,用于库区内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认真做好旅游设施项目策划,按照景区(点)规划,结合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功能安排与项目配置、旅游人口规模与建设标准,重点完善与旅游景区(点)配套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接待功能,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尤其要加快旅游码头及连接旅游景区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景区景点环境综合整治及周边绿化、美化,加快三峡库区景区、景点全面提档升级。

以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旅游精品为载体,强化三峡库区旅游业的市场营销

开发具有高度垄断性的人文旅游资源,打造库区人文旅游品牌。国家六部委《纲要》把新三峡旅游总体形象定为“永恒的遗产·巨变的景观”,围绕这一主题,搞好旅游产品主题概念设计,充分利用长江两岸各种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镇、街区)、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科技馆建设文化旅游基地,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如龙骨“巫山人”和大溪新石器文化遗址为代表的远古科考游、神女峰(溪)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风光游。利用已发掘的考古成果,创作宏扬三峡远古文明的电影电视剧;在部分景区镌刻一批咏唱三峡历史文化的诗、词、赋、画景观雕塑,形成自然资源开发和文化资源发掘共同推进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格局,打造长江三峡文化长廊。

改变以过境游为主的游览方式,走旅游和文化相结合的路子,打造旅游文化目的地。根据蓄水后风平浪静的高峡平湖特点,开发休闲式文体旅游,让游客细数山川、品味文化,发远古幽思。如推出类拟《感悟三峡》大型实景演出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发展三峡库区旅游业的几点建议(王俊)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