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经济观察报》:电力定价的几个经济学问题(茅于轼)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528下载153次收藏
 

电力价格是高了还是低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一般而言,从事电力行业的都说电价太低,电力的消费者都说电价太高。这一点儿也不奇怪。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对于像电网这样的垄

断性行业,价格应该定在平均成本上,也就是说,只要不亏本就行。但是什么是成本?这可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职工多给点工资,多发点奖金,算不算成本?所以经济学的道理是没错,但是不解决实际问题。对于非垄断性行业,像发电厂,价格同样定在成本上但不是平均成本,而是边际成本。这个成本是由竞争者来监督的,它是可以实施的。由于竞争,谁也不敢把价格定高了,所以就不需要监督。

从历史的角度看,电力的价格是趋于下降的。比如北京的电价改革以来的二十多年中只涨了两倍多,大大低于其他绝大多数商品的涨价幅度。粮食涨了五倍,肉类涨了六七倍,理发涨了二十多倍,看电影涨了一百倍,工资涨了十五倍。涨得少的有脚踏车,手表,鸡蛋,衬衫等。这些商品的价格涨了都不到三倍,像手表不但没涨价,反而还落了价。电力价格之所以涨得少,是因为技术进步,管理改善。这一趋势很可能还将继续下去。如果电价继续下降,对大的发电项目的投资还本将有重大影响。比如三峡的还本期就有这个问题。原来计算的投资还本期是按照当时的价格比例计算的,将来价格结构变化,因为电价相对下降,投资还本期将延长,甚至于不能还本都有可能。那时相关的股票将会降价。但是将来的事充满着不确定性。电价也可能会涨,因为能源涨价,更因为环保要求越来越严,发电的成本因环境要求而会上升。

电价是否反映了稀缺性?所谓反映了稀缺性就是供不应求涨价,供过于求落价,最后达到供需均衡,价格落在供需均衡点上。因此市场永远是供求平衡的,不会买不着,也不会卖不掉。如果长期供不应求,价格不涨,供应不能增加,消费不能抑制,那就没有反映稀缺性。反过来电力过剩时也是一样。拿这个标准来看,我们的电价根本不能反映稀缺性。最近电力供不应求,虽然价格有所反映,但是远远不够,照样还是供不应求。前几年电力过剩,价格也没有落够,照样卖不出去。价格要反映稀缺性,是一个寓意深刻的要求,它要求交换自由,公平竞争,定价自由,最后价格一定能保证供需均衡,市场出清。有些同志强调电力行业的特殊性,认为电价事关重大,不许可每天变动。当然天天都变,对消费者和生产者都不利。但是没有理由说因为关系重大就不能调整。试看石油价格,关系重大不重大?当然重大。每天都随着市场波动,并没有天下大乱。

价格不能反映稀缺性的结果是市场不起资源配置的作用,此时资源配置必定是由行政控制。限电拉闸就是必然的结果。这样造成的损失是惊人的。为什么缺电会有那么大的损失,答案就在此。市场不再工作,让位给了行政力量。行政并不知道拉闸对谁的影响大,谁的影响小,首先该拉谁的闸,只好凭主观判断。

类似的问题也存在于一天之内因为负荷波动而造成的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电价不分高峰和低谷,必定造成一天之中的供需不均衡,从而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

群众负担能力问题。电力是居家必不可少的消费品,不论贫富都要用电。如果电力涨价就有贫困家庭的负担能力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一是由政府补贴,降低电力的售价。但是这样做连富人也得到了补贴,显然是不必要的。而且如前所述,电价不能恰当地反映稀缺性,将造成社会的巨大浪费。所以更好的办法是给贫困家庭适当生活补贴。我国许多大城市已经实施了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如果电力涨价,可以调高最低生活保障线。类似的还有水价问题。我国大城市的水价普遍都偏低,都需要调高。但是因为要照顾低收入家庭,迟迟不能作决定。按照上面所说的道理,应该用调整最低生活保证线的办法解决。

根据择优分配原理,同样使用条件下的商品应该有统一的价格。一笔化肥在多块土地上分配,使增产的粮食为最多的分配方案,必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经济观察报》:电力定价的几个经济学问题(茅于轼)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