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杨淳:建立有长江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图)
杨淳,1955年7月出生,河北丰润人。1982年1月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工结构工程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2年6月至1998年,在长江科学院水工所先后任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副所长兼总工程师、所长。1985年1月至1986年1月留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1998年10月至2000年12月,任长江科学院院长助理兼副总工程师。2000年12月至2002年4月,任长江科学院总工程师。2002年5月至2004年8月,任长江委副总工程师。2004年8月至今任长江科学院院长。湖北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在水工水利学研究方面,作为课题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主持或参与了三峡、南水北调中线、隔河岩、水布垭、江垭等10多个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枢纽布置、消能防冲、通航、施工截流和建筑物水利学研究。
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方面,作为技术负责人参加了湖北、湖南、安徽等省的长江干堤加固工程和河控工程设计及10多个水利工程设计工作。
在科研管理方面,作为水工专业所负责人和长江科学院技术负责人,在三峡、南水北调、水布垭、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等数十个工程项目中,负责科研管理或科研技术管理工作。
在水行政技术管理方面,负责或参与了长江防汛、河道管理、工程建设管理和长江委信息化管理工作。
---------------------------------------------------------
特约记者 李真 刘小康
回忆采访长江科学院院长杨淳的情景是一件愉快的事儿,有一种精神大餐的感觉。杨淳很健谈,语速极快。在录音整理时我们发现,他的正常语速在每分钟140字到180字,而有时可能会达到200多字。我们知道正常的播音语速是200字,当然播音员是照稿念。语言学家认为,人的语速反映人的思维速度。由此可见杨淳的思维速度。
从小在北京长大的杨淳15岁离开北京后再也没在北京住过。如今51岁的他,薄薄的嘴唇却依然将北京话每一个字都吐得字正腔圆。
当我们带着采访提纲来到杨淳办公室时,他笑着说,他最怕这种“命题作文”。在我们2个多小时的采访中,杨淳流露的很多想法与看问题的角度令我们耳目一新。
尽你的职责,在职业之外寻找乐趣
51岁对于很多职场上的人,已经接近准退休状态,特别是有过蹉跎岁月的“过来人”,易在脸上看到暮气或产生看破红尘的想法。面对我们一堆有关人生经历与情趣爱好的提问,杨淳完全用他自己的理念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职业理念课。
“什么叫职业化,在一个发达社会,一个逐渐完善健全的社会中,社会的成年人只有三种人。第一种人叫做控制社会的人,第三种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中间一大块国外叫中产阶级,实际上就是职业人。一个发达国家职业人应该占80%。中国这一块人数正在增加。对于我来讲,我把自己定位为职业人。
“当然成功的职业人有三种标志。第一种人是一生中只做你最喜欢的事儿,你还从中能创造财富。这是职业化的最高境界。第二种人是尽你的职责,并从中发现乐趣。它跟第一种人的差别在于,他的职业是社会对他作的选择,而不一定是他自己乐意的。我属于第三种,尽你的职责,在职业之外寻找乐趣。(爽朗地大笑)你们的很多问题我都解决了。为什么我喜欢收藏,这是职业之外的事儿,我有乐趣。不成功的职业人咱们不谈,最糟糕的职业人是尽你的职责,你却发现没有乐趣。
“我理解的人生幸福是两种平衡。第一,人与社会之间的地位平衡。职业人为社会作贡献,社会给你各方面生存的回报。第二,内心世界的心理平衡。做到这两种平衡的人就是一个幸福的人。十年前我是个职业工程师,十年后我是个职业管理者,是个职业的水利科技管理者。我履行我的职责,我会在职业之外寻找我自身的心理平衡和快乐。两条都做到了,我觉得我幸福了。”
杨淳说这样的幸福观是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进修回国后确定的。
说起杨淳的经历,好像有点“苦大仇深”。
家住北京虎坊路的杨淳中学没毕业就随父母下放到了宁夏五七干校。因为担心喜欢打架的杨淳惹事,父母让初中没毕业的杨淳到青铜峡水库放了一个冬天的羊,还不到15岁的杨淳每天一个人要把400多只羊放出去。在寒冷的冬天,放羊的杨淳看到了长城故道,历史的沧桑、生活的艰苦和凄凉使他有了深刻感受。16岁,到乌江渡水电站当工人,做了6年的架子工,很苦。参加工作第一周就看到工伤死亡,参加工作第一天就被师傅叫去劈头盖脸地骂了一顿。那时算是真正开始初步了解生活的艰苦、社会的动荡和职场的残酷。因为干得还不错,1977年春节前,作为最后一批工农兵学员,杨淳被推荐到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刚上大学,第一次测试初等数学,有人说杨淳连初中都没毕业肯定考不了。结果他考了满分。那几年,自学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并逐渐使他养成了自学的习惯。
杨淳庆幸自己到长江科学院遇到好时机,时间不长就做了很多大的项目,并成为长江委“文革”后毕业生中第一个派出国的留学生。1985年他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进修了一年。
杨淳坦率地谈了他的三个体会。一是确确实实是理念上的眼界开阔了。因为当时还比较早,他感到文化上的震撼,在与外国人交往时,才发现世界上还有如此多的个性和不同。杨淳认为文化理念上对他的影响最大。二是在科学上。由于受到完全不同的科学方法的教育,他个人感觉更重要的不是知识上的,而是方法上、思维上的教育。这两点收获影响了他后来的20年。第三,也是他很重要的体会:回国是个正确选择。“当时我是唯一一个要求回国的。虽然当时两所大学都让我读完博士回来,但我认为像我们这样的水电工程师,我们的领域更多在国内。到今天为止,作为职业选择,我觉得我的决策无疑是正确的。虽然大部分人选择留在了国外。”
杨淳承认这些观点,现在的人来看,也许很不以为然了。
假如社会选择让杨淳当更大的“官儿”了,他会怎样呢,我们执拗地很想知道。
“我说过,真正职业的最高境界,是选择你最喜欢做的事,还能从中发现财富。但我不属于这种人。因此社会的每项职业选择,对我来讲都是按职业化来要求自己:履行我的职责。也就是说当社会选择我时,我会无条件接受。因为这是职业需要。因为我是职业人,我会在我的职业之外寻找新的平衡。(笑)从职业角度来讲,我一定尽最大努力把我的职业履行好。如果履行不好,一定是我水平和能力不行。”
使河流保持健康的工作状态
不久前,长江流域综合规划重新修订工作正式启动,“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已经成为长江委新时期治江战略思想。作为水利部四大科研院之一的长江科学院,多年来在长江的治理开发中发挥了重要的科研支撑作用。作为一院之长,杨淳对于健康长江这一治江理念有他更为深入细致的思考。
他从三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要在今天大家来提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现代科技和人类社会的空前发展,到了人类已经足够强大,可能把这个资源毁坏,或者可能把自己毁灭的转折点上。因此,理念上要解决人和自然如何长久共同发展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健康长江也罢,和谐社会也罢,就隐含着这样一个观点:把河流看作一个健康的工作的河流。另外,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讲,河流是一个客观事物,任何客观事物都有它成长、壮大、衰老以及死亡
[访谈]杨淳:建立有长江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图)
本文2010-03-12 22:53:14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4465.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