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884下载204次收藏
 

伴随着中国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经济发展模式粗放、经济发展效益不高,资源利用率低、污染排放量大的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十一五”规划将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一个重要原则提出来,既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也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指明了道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念是随着人类社会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水平不断深化逐步形成的。经过30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保障

目前,世界上有超过50%的人口的国家在进行工业化建设,而且发达国家的人均资源消耗依然保持在高水平上,这使得国际市场资源价格已经达到了极高的程度,中国的工业化必然要在高资源成本条件下进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主要核心资源储备不足,对核心资源的利用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必然危及国家的经济安全。因此,中国必须把节约使用资源与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由于中国仍然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之中,市场机制不健全,存在着大量制度性浪费,少数利益集团从浪费中获利。由于对市场价格不敏感,导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尤其是与政府相关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本身和大量的公用事业单位等非营利部门,资源效率低下,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如,在政府和公用工程建设中的重复建设和低效率问题十分突出。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项立足国情、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决策。

1992年联合国里约热内卢环发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200多处提及包含环境友好涵义的“无害环境”概念,并正式提出了“环境友好的”理念。尽管中国的环境保护与世界同时起步,但由于长期积累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呈现出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按照中国的发展战略,到本世纪中叶要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意味着,中国要用50年时间走过发达国家150年的工业化历程,就是说,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在中国在时间尺度上要被压缩掉2/3。这决定了中国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具有较高的强度,单位国土面积上在短时间内比发达国家要消耗掉更多的资源、排放更多的污染。现在,中国所面临的资源与生态环境压力在世界上前所未有,污染类型复合重叠、治理难度极大。同时,中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利用效率也很低。因此,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措施。

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证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相关的治理技术及产品、经济与环保政策的支撑,更需要重新建立社会道德规范,形成公民自我约束的社会风尚。尽管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勤俭节约的传统,但在中国的文化中也普遍存在“炫耀性消费”和“形象性过度消费”等浪费资源的现象。改革开放后,人们在摆脱贫困、追求富裕的过程中,也有部分先富阶层和青年人受西方影响,崇尚奢侈消费及其文化,鄙视中低收入阶层。甚至有人提出,要批判中国传统的节俭道德观,声称它不利于推动社会消费、拉动市场内需。鉴于中国的自然资源,无论是土地、矿产、水资源等,人均水平都非常有限,少数人浪费自然资源,意味着更多的人将丧失平等享有自然资源的权利。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以环境承载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