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访谈实录]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科技部部长徐冠华答《学习时报》记者问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711下载139次收藏
 



由科技部组织召开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建2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前不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次会议总结了开展实验区工作20年来的经验,研讨了进一步推动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的新思路、新机制、新措施,部署了下一阶段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工作,表彰了一批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具有重大意义。近日,本报记者就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有关问题采访了科技部部长徐冠华。

记者:20年前开始创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现在看来,这确实是一项十分重要、意义深远的举措。我们想知道,这个设想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

徐冠华:1986年,针对改革开放初期区域发展中出现的经济增长较快,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人口素质不高,资源承载力降低,环境污染加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原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等部门提出选择江苏省常州市和无锡市华庄镇,开展城镇社会发展综合试点工作,依靠科学技术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使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相协调,探索一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路。

记者:请你简要介绍一下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年的发展情况?

徐冠华:刚开始几年,主要是搞试点,摸索经验。试点工作比较注重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要求科学地制定城镇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全面提高人口身体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综合提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进步,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1992年5月,国家科委提出扩大实验范围、继续进行政策性改革试验,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第三产业纳入试点内容,并提出社会发展综合试点是一项改变观念、创造环境的社会改革实验。同年10月,原国家科委会同国家体改委、国家计委等20多个部委提出了“关于建立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的若干意见”,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批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实验区确定了经济、社会、科技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目标,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综合持续利用,使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得以兼顾。

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后,世界各国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的重要指导原则。1994年,中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确立了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同年7月,实验区协调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决定将落实《中国21世纪议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社会综合实验区的指导思想,要求各实验区率先建成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地。1997年12月,“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更名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2002年以来,实验区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发展现状和自身发展的瓶颈问题,突出在经济、社会、生态方面进行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验。其中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的重点是探索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减少和消除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与探索的重点为探索建立经济社会协调运行的新机制,舒缓城镇化进程中的突出矛盾,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的重点是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控制污染物排放,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

截至目前,全国已建立国家级实验区58个,分布在全国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覆盖总人口为4012万,占全国总人口的3.09%;国土面积共120617.3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26%。同时,各省陆续建立了省级实验区90余个,遍及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了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共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格局。

记者:20年来,实验区在人口、资源、环境等重点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探索与实验,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您认为,主要的成就是什么?

徐冠华:主要的成就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调动广泛的公众参与,摒弃传统的生产和消费观念,实现可持续发展从理念到行动的转变;突破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桎梏,探索了新型发展模式,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环境的突出矛盾逐步得到缓解;积极推进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逐步地转变了社会事业发展中的“短腿”局面;坚持把人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社会和谐度普遍增强;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资源节约利用和可再生能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访谈实录]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科技部部长徐冠华答《学习时报》记者问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