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06年电工行业经济运行分析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446下载292次收藏
 

2006年,在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宏观环境中,电工行业取得了经济持续发展、产销高速平稳增长、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成果显著、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进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等一系列突出成绩,为“十一五”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局。

从电工行业的产销增速看,前10个月的增长都超过了30%,而且产品销售率达到了97%以上,产销衔接继续向好。作为行业主导产品的发电设备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凸显“龙头”作用:1~10月发电设备产量已突破9500万千瓦,超过了2005年全年的产量,增长幅度达33.65%;输变电设备(变压器、电力电缆等)和电动机等基础电工产品的增幅也在15%~20%;新产品产值增长了30.96%。

电工行业近几年来技术创新的成效和作用明显。尽管从2006年初起铜、铝等有色金属以及白银等稀贵金属原材料价格暴涨对一部分小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生产经营困难,但从全电工行业的情况看,由于经济规模增长、市场扩大,以及新产品盈利水平普遍高于原有产品等原因,因此行业总体利润有了较大幅度增长,经济效益显著:前10个月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6.34%。

从电工产品的对外贸易情况看,发展势头良好,进出口总额577亿美元,已经超过了2005年全年的550亿美元,增长幅度达到30.52%(进口增长23.94%,出口增长37.05%),尽管增幅较大,但增幅稳定、平缓,波动不大,而且2005年末和2006年初存在的出口增幅大大高出进口增幅的趋势已经开始弱化。

因此,对2006年电工行业经济运行情况的总体评价是“行业经济继续保持平稳高速发展、运行态势良好、运行质量提高”。

一、2006年前10个月电工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和主要产品产量完成情况

1.2006年前10个月电工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见表1)

2.2006年前10个月主要产品产量完成情况(见表2)

二、2006年电工行业经济运行的特点

1.产销快速增长、衔接良好

根据电工行业2006年前10个月的生产、销售情况,工业总产值(当年价)、工业销售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均已超过10000亿元,已超过全年完成数。这三项指标的同比增长幅度分别为33.49%、34.17%和34.86%,无论是与2005年同期(三项指标增幅分别为29.46%、29.16%、28.17%)相比,还是与2006年上半年(31.28%、31.55%、34.84%)相比,均呈现增长速度较高且相对平稳的趋势。全行业的产品销售率则保持了自2006年开局以来稳步提高的势头。2006年1~3月份产销率为96.47%,1~6月份96.73%,1~9月份97.28%;1~10月份则达到了2006年以来最高的97.39%。虽然从小行业看产销发展情况并不完全一致,有的小行业由于受宏观调控的影响,增长幅度明显低于电工行业的平均水平。如铅酸蓄电池受国家降低出口退税率的影响,1~9月的产量增幅仅为1.39%,1~10月产量还比2005年同期略有下降(-0.52%),但就整个电工行业而言,产销的快速增长和良好衔接依然是2006年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

从行业主导产品发电设备的生产情况看,1~10月的产量已达到9546.62万千瓦,月平均接近1000万千瓦,创历年来最高,成为电工行业2006年耀眼的亮点。30万千瓦以上以及60万千瓦、100万千瓦等大容量机组的产量有了很大增长。以电站汽轮机和汽轮发电机为例,据我协会汽轮机分会和大电机分会统计,2006年仅前三季度就生产30万千瓦以上电站汽轮机101台(其中60万千瓦48台、100万千瓦3台),生产30万千瓦以上汽轮发电机119台(其中60万千瓦47台,100万千瓦3台)。60万千瓦汽轮机与2005年同期相比增长41.2%,汽轮发电机增长80.8%;2005年尚不能生产的百万千瓦机组,2006年也实现了“零”的突破,共生产了3台套。

2.新产品产值持续高速增长充分展示了科技创新的丰硕成果,成为促进行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电工行业近三年来一直坚持走以科技创新促进行业发展的路子,实现了新产品产值持续高速增长。2003年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41.73%,2004年为44.66%,2005年为43.25%。在这样连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2006年1~10月依然达到了30.96%。

电工行业在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中,发展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包括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燃气-蒸汽联合机组、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大型水轮机组及抽水蓄能电站机组、大型空冷电站机组以及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等新型能源装备,满足电力建设需要;在全面掌握500千伏交直流和750千伏交流输变电关键设备的制造技术的基础上,开展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和800千伏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的研制。

电工行业为满足国家电力建设对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及特高压交直流成套输变电设备的需要,积极调整产品结构,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大力开发新产品。

在发电设备方面,2006年前三季度30万千瓦及以上大型燃煤火电机组的产量就占全部火电机组产量的四分之三以上;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完成了3台,其中安装在华能玉环电厂的1台机组已于10月13日成功并网发电并于11月18日达到负荷100万千瓦以上、各项参数正常的状态。这标志着首台国产超超临界百万千瓦机组已全面达到设计要求,将正式投入商业运营。

在输变电设备方面,2006年前三季度500千伏大型变压器产量达到了4124万千伏安,几乎是2005年全年产量的2倍(2005年2180万千伏安);SF6/550千伏高压断路器产量就比2005年同期增长了20%以上,SF6/550千伏全封闭组合电器产量为2005年同期的2.5倍。

目前,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企业正在把发展目光瞄向百万级核电设备、兆瓦级风力发电设备、光伏发电设备以及生物质能发电设备等新能源领域。

与此同时,结合西电东送,三峡500千伏直流输变电工程及西北750千伏交流输变电示范工程,提高成套输变电设备整体质量水平和产品档次,我国的输变电设备制造企业也已经把800千伏直流和1000千伏交流成套设备确定为“十一五”的发展方向。

2006年是我国输变电行业自主开发研究、为特高压输变电工程提供关键设备的重要一年,从目前情况看形势不错:西安变压器公司研制了我国首台1000千伏4万千伏安变压器、500千伏可控电抗器;新疆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公司自主开发,为广西龙滩水利工程生产了500千伏78万千伏安世界上最大的三相组合式电力变压器;天威保定变压器公司研发了220千伏72万千伏安三相一体变压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西安西开高压电气公司开发800千伏双断口气压式SF6断路器;平顶山高压开关集团也开发了1000千伏隔离开关。

上述企业在特高压成套输变电设备领域开发研制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坚持技术创新、大力开发新产品的举措已成为促进电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3.进出口贸易持续蓬勃发展,重大技术装备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

2006年前10个月电工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依然保持着蓬勃发展趋势。进出口总额已达到577.44亿美元,同比增长30.52%,其中进口额273.02亿美元,同比增长23.94%,出口额304.42亿美元,同比增长37.05%,贸易顺差31.40亿美元,这是历年同期电工产品外贸中实现的最大顺差。

进口产品中,低压电器的数额最大,有61.89亿美元,其次为电线电缆(28.07亿美元)、变压器和互感器(14.77亿美元)、低压开关板(13.38亿美元)、微分电机(13.12亿美元);出口产品中电线电缆数额最多,达到了57.52亿美元,低压电器(42.10亿美元)、电动工具(28.64亿美元)、微分电机(21.56亿美元)和中小型电机(12.62亿美元),占据了电工行业出口的前5位。低压电器产品的贸易逆差最大,有19.79亿美元;电线电缆和电动工具则是贸易顺差两大来源,顺差分别为29.45亿美元和28.33亿美元。

上述情况表明,进口大量的低压电器,反映了国产的低压电器产品由于在质量、性能上存在的差距等原因,还不能完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依靠进口。

从出口产品结构看,技术附加值不高的中低端产品扮演主要角色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对于我国电工行业来说,提升出口产品档次、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任重道远。

值得欣喜的是,2006年以来上海电气、东方电气、哈尔滨电站设备这三大动力集团会同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与印尼签订一份总金额70亿美元为其建设1000万千瓦火电项目的工程备忘录;中国机械进出口总公司分别获得了马来西亚木卡2×13.5万千瓦电站、砂拉越电站和斯里兰卡30万千瓦电站项目合同;新疆特变电工集团承接了总额3.4亿美元塔吉克斯坦550千伏输变电成套项目以及一些高压开关企业(如天水长城开关有限公司等)在国际市场上拿到上千万或几百万美元工程项目订单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我国电工产品,特别是技术含量较高的成套产品正在走出国门、打入国际市场,成为今后电工行业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

从进出口增长幅度看,尽管出口增幅仍然高于进口增幅,但与2006年前几个月的情况相比,差距已明显减小。2006年1~3月出口增幅高出进口增幅13.65个百分点,1~6月高13.73个百分点,1~10月出口与进口的增幅差已经减小到13.11个百分点。出口增速的适度减缓与进口增速的适度加快,从对外贸易平衡及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角度看,有利于减少我国增长过快的巨额贸易顺差,从而减少贸易摩擦以及减缓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则有利于增加进口国内急需但目前尚不能完全自给的高技术电工产品,有利于限制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及资源性产品的出口,有利于出口产品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2006年电工行业经济运行分析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