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创新支撑新农村建设——以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展为例(王慧军)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及《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都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河北省是农业大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比较繁重,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约束力较强,因此,必须从河北省的实际出发,重要约束条件需要用技术替代去突破,应该用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分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从河北省的现实基础分析,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利条件突出表现在:
(一)地形地貌多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农业类型
河北省环绕京津,国土面积18.7万平方公里,海岸线400多公里,地形、地貌类型多样,几乎是中国农业的缩影。从现代社会需求和农业生产、生态区域特点出发可以分为山区、山前平原区、低平原区、坝上地区、城镇郊区和沿海及滩涂区等六个生态经济类型区。北部为高原农牧交错农业,西部为干旱山区、丘陵农业,中间为环京津都市城郊农业,南部为山前平原农业,东部为沿海、滩涂农业。栽培作物种类繁多,优势农产品特色突出丰富多彩的农业类型和农业资源,为我省新农村建设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区域特色和产业优势,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多种发展模式。
(二)“晏阳初平民教育”、“科教兴村计划”和 “创建文明生态村”等成功范例,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上世纪20—30年代晏阳初博士等在河北省定县(现为定州市)搞“平民教育实验区”,致力于中国人“脑矿”的开发,塑造农村新人,以文艺教育攻愚,生计教育治穷,卫生教育就弱,公民教育除私,成为我国进行教育性农业推广的先驱者,其做法和经验,在现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河北省易县柴厂村作为全国“科教兴村计划”的第一个试点村,1996年始,经过科技人员5年的努力,全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水平大大提高,为科技、教育直接进村入户提供了成功实施的案例。2003年3月,河北省委、省政府从改善农村环境入手,以推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组织开展了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大大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面貌,有力推动了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明显提高了农民的文明程度。全省已有7374个村基本完成了文明生态村创建任务,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三)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经济圈加速崛起,为推进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未来五年,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经济圈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南资北移”、曹妃甸示范区投入开发和建设,生产要素向沿海转移等,对该地区城镇体系的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将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发展的融合。
(四)县域经济的发展,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我省县域经济进入发展提高阶段,县域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经济效益不断提升。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和增加财政收入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不利因素突出表现在:
(一)人与资源矛盾突出,农民素质较低
人口问题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制约因素,也是最大难点。从2000—2004年,河北省增加了134.48万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为5.26‰。再加上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增长,人与资源矛盾日益尖锐。
(二)资源禀赋不足,约束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河北省人均耕地面积只相当于世界水平的1/3,从2000年、2003年、2004年,河北省耕地面积3年来累计减少耕地282.3千公顷,年均减少94.1千公顷。过小的土地经营规模阻碍了农业新技术和新农艺的采纳和应用,特别是对那些综合性强、系统配套、需要区域连片应用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农户的有效需求更低,严重制约了生产率的提高和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2、水资源匮乏。河北省水资源总量为203亿m3,人均311m3,亩均208m3,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和1/9,按国际标准属极度贫水区。河北省水资源可利用量仅为170亿m3—180亿m3,而目前年用水量高达210—220亿m3,年超采地下水40—50亿m3。按照目前用水技术水平预测2010年,河北省工农业用水总量将达到270亿m3—280亿m3。
(三)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近年来,河北省水土流失、沙漠化、水土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据《2005年河北农村统计年鉴》,2004年,河北省水土流失面积7071.62千公顷,年流失泥沙6740万吨,折算成0.4厚度的表土相当于每年损失耕地1.3万hm3,流失的土壤养分折合化肥174万吨。由于工业“三废”的排放,使许多有害、有毒物质进入水、土生态系统,危及人畜健康。畜牧业是河北省农业的第一主导产业,同时,每年产出的畜禽废弃物约2亿吨不能得到有效处理,成为面源污染主要问题。
(四)投入
用科技创新支撑新农村建设——以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展为例(王慧军)
本文2010-03-12 22:53:02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4450.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