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建设生态文明 加强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秦光荣)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886下载204次收藏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客观自然规律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深化提高,也对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滇西北是我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最独特的地区,但又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同时面临着加快发展和加强保护的双重压力。只有认真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更好地保护,才能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优势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云南、为中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保留下一个珍贵的绿色宝库。

滇西北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重大

(一)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对大自然认识的升华,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各国政府和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成为全球环境保护的热点问题之一。“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认识。1992年6月5日,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通过,宣告了一场全球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大战役全面打响。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政府作为这一公约的签约国,已经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列为中国21世纪议程的重要内容,保护工作日益得到重视和加强。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就指出:人们会重新感受到,而且也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致的,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是反自然的、荒谬的。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人与自然不是主仆关系,不是对抗关系,而是一种协调发展、利益攸关的关系,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在这种认识基础上提出的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升华和发展,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如果生态系统不能持续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清洁的空气和水等环境资源要素,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会失去载体和基础,进而整个人类文明都会受到严重威胁。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持续地为经济发展提供自然资源,为社会的进步发展创造条件。

滇西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巨大的基因库,包含了大量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物种和种质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了巨大的开发潜力。今天,我们为国家、为人类保护滇西北特有的生物多样性,明天,我们就能够以此为基点,创造出在国际上独具特色的经济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及文化多样性,让滇西北的特有生物资源造福当代、造福子孙、造福全人类。

(二)滇西北物种丰富而独特,是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资源宝库

滇西北位于地理气候差异十分显著的东亚季风区、青藏高原区、南亚和东南亚热带季风区等三大区域的结合部,不同区系的生物类群在此交错分布,加之特殊的地质地貌、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与纵横交错的河网水系,使这一地区发育形成了在北半球除沙漠和海洋以外的各类生态系统类型,成为全球生物物种的高度富集区,被称为世界级的生物基因库,是中国和世界生物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滇西北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4条亚洲著名大江的上游地区,纵向岭谷地形及山高谷深的地势,使其成为中国内陆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对于防御生物入侵有着重要意义。滇西北的生物多样性对长江下游和周边邻国的生态安全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滇西北的生物多样性,最有价值和最具有国际意义的一点,在于其全球范围的独有性。这是我们面向全国、面向世界进行开放性研究,在保护与开发方面开展广泛合作的重要基础,也是今后滇西北创新发展模式、培育生物产业、创立国际品牌的坚实基础。

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第一,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增加了保护资金投入。早在1991年,云南省就成立了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委员会。1994年,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并开展工作。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确立“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大大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近5年来,全省用于保护区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加,直接和间接投入的资金近百亿元。其中,相当部分直接投入滇西北地区,其他投资也直接或间接对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颁布了一批法规和规章,加大了执法力度。近年来,先后颁布了《云南省环境保护条例》、《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40多部地方法规和规章,发布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规划》等文件。各级执法部门加大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执法力度,据不完全统计,全省近20年来共查处破坏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资源的各类案件两万多起,对3.5万余名违法犯罪分子进行了处理,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3亿多元。同时,加强了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有效地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第三,自然保护区建设得到加强,保护网络初步形成。滇西北地区先后建立了3个国家级和10个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和5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初步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地、高原湿地、国家公园等为主要形式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滇西北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和绝大多数的国家保护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第四,完善了科技信息支撑,建立了基础研究平台。云南省先后多次在滇西北进行了不同规模的珍稀濒危动植物调查,对部分珍稀濒危植物遗传多样性及濒危机制开展了研究并提出相应保护措施。建立了一批濒危野生生物种群生态监测站点、野生动物收容拯救中心和驯养繁育中心,开展了动植物繁育和行为学方面的研究。云南省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共建的“西南生物多样性实验室”和“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形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的高级研究平台。

第五,不断强化宣传教育,积极倡导公众参与。在环境保护重大决策方面,主动听取不同部门、不同领域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环保志愿者队伍的作用,提高了政府部门与民间组织的互信协作程度。

第六,对外交流逐步扩大,国际合作广泛开展。近年来,云南省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会等国际机构、国际双边组织和民间组织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英国国际发展部合作实施“云南环境发展与扶贫”项目,与荷兰政府合作开展

“森林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与亚行合作实施“大湄公河次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大湄公河环境绩效评估”项目,争取瑞典国际合作开发署技术援助,实施了“云南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项目。

滇西北生态保护任务繁重

滇西北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是滇西北物种丰富,但多数物种种群数量少,许多物种分布空间非常有限,生态适应能力低,对于外界干扰非常敏感,遇到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很容易陷入濒危境地甚至灭绝。二是特殊的地形地貌、复杂的气候环境,尤其是高海拔、气候冷凉,山高坡陡、土地贫瘠等因素,导致滇西北生态植被恢复和演替过程非常缓慢,而且一旦破坏,极难恢复。珍稀濒危物种快速丧失的巨大危机,使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显得尤为迫切,保护任务也格外繁重而且艰巨。

滇西北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较为突出。滇西北是国家水电和矿产等重要战略资源的供应基地。全省水能可开发装机容量9570万千瓦,占全国1/4,其中56%集中在滇西北所处的“三江”上游。滇西北还是我国西部有色金属资源集中区——“三江”成矿带的腹心地带,矿产资源极其丰富,开发潜力十分巨大。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环境约束与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合理有序地开发滇西北地区的自然资源,尽最大努力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生存和延续的影响。

滇西北少数民族众多,贫困面大,生产力水平低,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格外艰巨。滇西北地区的藏族、白族、纳西族、彝族、普米族、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等十多个世居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1.8%。由于山高水深、交通不便、土地贫瘠、耕地稀少,加之科技普及程度低,市场经济发育不足,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比较落后,贫困人口在总人口中还占有很大比重。继续维持长期延续下来的落后生产方式和粗放发展模式,不仅会危害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而且最终将破坏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如何处理好当地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是各级政府必须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

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三个转变

我们的保护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和省八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建设生态文明 加强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秦光荣)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