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访谈]《中国环境报》:以生态足迹评价可持续发展能力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397下载247次收藏
 

□本期对话人物

徐中民 1973年3月生,湖南省华容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2003年11月至今,任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2006年5月被聘为生态经济学方向博士生导师。

曾参加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和青年基金各1项,参加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两项。研究成果曾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协助程国栋院士建立起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经济研究的整体框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至今以第一作者发表生态经济方向的ssci和sci论文4篇,地理学报上发表论文6篇,出版专著2本,译著4本。

点击一

焦点关注 为何研究生态足迹

关键思路 研究解决西北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记者: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社会各界对生态的关注逐渐升温。在各种关于生态的概念中,生态足迹十分引人注目。几年前我从《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一书接触到了生态足迹的概念,最近上网浏览后,发现您和同事们很早就发表了关于生态足迹的研究成果,而且频繁被他人引用,可见你们的认识深度和研究成果在全国很有影响。

徐中民:我们所属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简称中科院寒旱所),主要任务是研究寒旱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紧密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迫切要求,发挥学科综合优势,探索资源利用、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优化模式。显然,生态问题是我们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在知识创新和文化创新的背景下,中科院寒旱所与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的一批对生态经济问题有浓厚兴趣的青年科研人员,自发组织成立了一个科研团队——学习型生态经济研究小组,试图通过生态学、经济学、水文学、水资源等多学科交叉研究,为从理论和方法上解决我国西北干旱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做出自己的贡献。生态足迹是我们研究小组早期重点引进的研究方法之一,这方面的工作开展较早、较成熟。同时,这种方法的成功引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内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点击二

焦点关注 生态足迹的作用

关键思路 提供核算一定区域自然资本利用的框架

记者:你们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关注和研究生态足迹的?

徐中民:也许就是因为我们在西部工作,对生态问题有着特殊的敏感,1992年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规划与资源生态学教授威廉(rees william)和他的博士生瓦克纳戈尔(wackernagel)等提出生态足迹的方法后,就引起我们的关注,特别是他们在1997年分析了全球生态足迹后,我们就用这个方法对我国1999年的生态足迹进行分析。

发展是我国的第一要务。发展状态的评估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取得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必须维持自然资产的存量及其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估研究的核心,是定量了解人类对自然的利用状况,定量测量人类的需求是否处于自然的再生产能力之内。生态足迹指标提供了一个核算地区、国家和全球自然资本利用的简明框架。它是在对土地面积量化的基础上,在生产、生活不断发展的需求层面上计算出生态足迹的大小,在生态环境的供给层面上计算出生态承载力的大小,然后将二者进行比较,进而评价可持续发展状况。生态足迹的方法,是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近20多年来最重要的进展。

点击三

焦点关注 如何认识生态足迹

关键思路 计量人类对生态系统的需求

记者:你们对生态足迹是怎样认识和理解的?

徐中民: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生态足迹可以形象地理解为一只承载着人类与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铁路、农田……的巨脚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脚印大小,可以看作是计量人类对生态系统需求的指标。

生态足迹的计量内容包括人类拥有的自然资源、耗用的自然资源,以及资源分布的情况。它显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和指定的人口单位内(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需要多少具备生物生产力的土地和水域来生产所需的资源以及吸纳所衍生的废物。

生态足迹的基本思想,最重要的是要承认生态系统具有自然资本和自然资产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将人类消费需要的自然资产的“利息”(生态足迹)与自然资产产生的“利息”(生态承载力)转化为可以进行比较的土地面积,并用二者的比较来判断人类对自然资产的利用情况。

生态足迹的意义不像生态破坏那样强调“事情到底有多坏”,而是探讨人类怎么才能保障地球的承载力,以支持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点击四

焦点关注 生态足迹方法的特点

关键思路 以具体量化指标体现生态需求和生态承载力

记者:生态足迹有什么特点?

徐中民:在生态足迹计算中,首先将各种资源和能源消费项目折算为耕地、草场、林地、建筑用地、化石能源占地和海洋(水域)等6种类型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其次,要进行均衡处理。由于这6类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的生态生产力不同,要将这些具有不同生态生产力的土地生产面积,转化为具有相同生态生产力的面积即“全球公顷(gha)”。比如生产一吨小麦大约需要0.3hm2的耕地,一吨牛肉约需要33hm2的牧草地。生态足迹方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这种方法的指导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精深内涵较一致;生态足迹方法强调了自然生态环境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地位;评估方法本身可操作性较强,数据获取与技术要求较易;评估结果为可以比较的土地面积,结果简明易懂等。

生态足迹方法尝试用具体可观测的指标来定义可持续性,必然要清楚地计算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生态赤字、生态效率等,通过比较人类的生态需求和生态承载力建立一个综合账户,监测由人类需求引起的自然资源枯竭,并据此探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这样用具体明确的数字呈现了人类消费对自然资产的需求,使可持续发展概念在具体化和可操作性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点击五

焦点关注 生态足迹的可操作性

关键思路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衡量指标体系

记者:可持续发展作为国际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后,世界各国的学者都在寻求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我国著名学者牛文元率领的课题组,就提出了衡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五大指标体系。据我所知,到目前只有山西省借鉴他们的方法对全省100多个市县的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这套指标之所以难以普及,恐怕就是因为数据量太大,计算也比较复杂。与之相比较,生态足迹是否简单得多,使用起来方便?

徐中民:你说得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对于用生态足迹衡量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不可估计太高。由于生态足迹忽略和低估了许多有重要影响的资源利用,其整体的偏差是趋向于低估人类对自然的需求。现有的生态足迹分析框架主要是定量测量自然资产是否过度利用,由于缺乏社会发展及自然资产状况等信息,还不是一种全面的可持续性的测量指标。可持续发展是关系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发展和命运的大事,必须用整套科学的指标体系来衡量,这是任何一个简便的指标都是很难做到的。值得注意的是,生态足迹是个科学问题,目前有的地方却在滥用,把它庸俗化,这样不好。

点击六

焦点关注 生态足迹研究和应用的轨迹

关键思路 人类生态足迹大大超过全球生态承载力

记者:请简单描绘一下国际上生态足迹研究和应用的轨迹。

徐中民:生态足迹的方法提出后,首先是瓦克纳戈尔等计算了世界52个国家1997年的生态足迹,这一年全球人均生态足迹为2.8hm2,而可利用的生态生产面积仅为2hm2,全球人均生态赤字0.8hm2。因此,从全球范围而言,人类的生态足迹已超过了全球生态承载力的35%。他们的计算结果在世界各国都引起较大的反响,也引来许多学者参与了研究。主要涉及的研究类别包括理论述评、实证研究、行业应用及扩展、模型方法完善修正等。从事生态足迹研究工作的学者分布很广,既有大国也有小国,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研究区域既包括全球,也有一个个国家。比如日本每人的生态足迹为4.3hm2,远远超过日本土地、水源所具备的0.8hm2生产能力,所以日本只能利用别国资源。另外,这一面积是世界人均值的2.4倍。瑞士测定了本国的生态足迹,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一样,作为反映国家政策运营情况的指标。加拿大、澳大利亚、芬兰都采取了同样的措施。贝宁、不丹、荷兰、哥斯达黎加等国和许多城市都计算了生态足迹。

点击七

焦点关注 大脚黑名单

关键思路 生态赤字引发全球生态危机

记者:我听说有个生态足迹的“大脚黑名单”?这表示什么意思?

徐中民:是的。为了让各个国家对自己的生态足迹有个清楚的认识,世界自然基金会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完成的《2004地球生态报告》,专门对“生态足迹”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并列出了一份“大脚黑名单”。在这份名单上,阿联酋以其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和近乎疯狂的石油开采“荣登榜首”——人均生态足迹达9.9hm2,是全球平均水平2.2hm2的4.5倍;美国、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访谈]《中国环境报》:以生态足迹评价可持续发展能力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