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访谈]科学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访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郑大玮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343下载246次收藏
 

主持人:本报记者 张蕾

嘉宾: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郑大玮

今年一月,我国南方地区遭遇了持续的大雪和暴雪天气,除交通受阻,农业所受影响巨大,截至2月1日上午,湖南、贵州、江西、湖北、上海等20省(区、市)因低温冻害作物受灾达到1.41亿亩,其中成灾6629万亩,绝收1628万亩。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这其中是否有规律可循,今后应该加强哪些方面的准备和研究,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本期对话,我们请来了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郑大玮来谈谈这个问题。

主持人:根据国家气象局提供的数据,1月在南方发生的雪灾降水量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在很多省份达到50年、70年一遇,有的省甚至超过了百年一遇。据分析,此次暴发的雪灾主要是由于“拉尼娜”现象下的大气环流异常造成的。据您研究,我国近几年的气象变化是否有比较明显的特点?

郑大玮:中国自古自然灾害就比较严重,除火山和海啸较少以外,其他各种自然灾害都有。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些明显的新特点,自然灾害有些减轻了,有些严重了。首先是气候整体变暖。与20世纪60-70年代相比,东北、华北北部的年均气温增加1摄氏度,年积温能提高200-300摄氏度。其次是全球中纬度大陆东岸有干暖化的趋势。近30年东北、华北黄土高原降水不断下降。以北京为例,50年代北京年均700毫米,60年代600多毫米,到90年代是500多毫米,而2000年以来,没超过500毫米。1999-2007年平均是400毫米。气候干暖化使水分蒸发加大。北方水资源形势严峻。而同时,南方降水多,洪涝严重。西部降水增多,黄河以西,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新增降水15%左右。东北西部出现沙化现象,干旱化严重,但东北东部降水不少。另外,全球温室气体的增加也很快。现在大气中二氧化碳达到381ppm,工业革命前是270ppm,现在每年都要增加1.8ppm,并且有加速的趋势。

主持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郑大玮:从自然因素来说,一是中国处于世界两大灾害带交叉处,就是环太平洋带和北纬30-40度。由于地球内部板块运动造成地震多,而且往往出现导常气象天气。二是我国是大陆性季风气候,不象海洋性气候那样稳定。我们常有冬季风和夏季风拉锯的情况,会导致气候的多变。根据季风活动强度和控制时间不同,有些年是干旱,有些年是推迟,有些年份长期停留在某个地域,会造成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

主持人:就像这次的雪灾。

郑大玮:是的。再者就是人为的因素了。我国生态环境的破坏自古存在。几千年的积累和现代的工业污染,最后导致草地大减,森林覆盖率很低,1949年低至9%,现在又恢复了些,有18%,但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因为主要都是幼林,而且分布不均衡。一般认为森林覆盖率30%以上才能有效果。而近几年来自然灾害加重的原因是人口的大量增加,环境越来越敏感。

主持人:那么这种变化对于农业的影响有哪些呢?积温增加对于农业应该是有些有利的作用。

郑大玮:气候的变化有利有弊。积温高有利于种植多种农作物,品种也可以改变,现在农作物品种布局都向北移而且生育期拉长。现在黑龙江种的品种相当于过去吉林的,吉林种的相当于原来辽宁的,辽宁种的相当于过去河北黄河流域的。东北玉米比原来高大,而且增产。

北方小麦从种到收的时间缩短了,有效生长期延长了。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访谈]科学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访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郑大玮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