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水流域水土流失、生态状况及其生态治理措施(张国庆 柴元媛 赵洪芳)
摘要:湟水流域由于历史的变迁和人类对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加剧资源短缺,很大程度上与社会和谐发展有差距,科学合理的对湟水流域进行水土流失防治,有利于开发建设和社会发展和谐同步,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湟水流域;水土流失;生态;生态治理
中图分类号:s1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461(2007)04-0070-03
湟水流域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由于湟水流经不同岩形与构造区,出现了不同的地貌形态,有山地、丘陵、峡谷、盆地,其中主要的也是最大的地貌是黄土低山丘陵沟壑地貌[1],属黄土高原边貌地带。湟水谷地两侧第三级地层上普遍覆盖着黄土,黄土层厚而结构疏松,空隙度大,柱状节理发育,易被侵蚀剥离,形成滑坡、崩塌、泻溜等各类重力地质现象[2、3],加之暴雨集中且而强度较大,沟壑纵横,沟坡陡峻,植被稀疏,为泥石流滑坡崩塌和地面沉陷等的形成提供了充分条件,使湟水流域成为水土流失最严重,地质灾害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4、5]。湟水流域是青海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及青海东部地区的最重要的生态屏障[1],长期以来,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工程建设和战争等也加剧了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6、7]。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淤埋冲毁水库塘坝、农田、灌渠,还危害城镇、工矿、交通等[8],造成人体伤亡和财产损失,对本已脆弱的湟水流域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影响到区域退化,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9、10]。为此,防止水土流失,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湟水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达到资源、环境、经济的和谐发展,使之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1]。
1 自然概况
湟水流域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河是黄河在青海省境内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青海省海晏县达坂山的洪呼日尼哈,自西向东流经青海省的海晏、湟源、湟中、大通、西宁、互助、平安、乐都、民和9县(市),及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永靖县,于永靖县上东村注入黄河。流域面积大于100 km 2的支流有31条,湟水干流全长374 km,在青海省境内长336 km,北依达坂山与湟水支流大通河相隔,南靠拉脊山同黄河干流分水,西依日月山、大通山、托勒山与青海湖流域毗邻,东与庄浪河流域接壤。湟水年径流量21.5亿m3,青海省境内湟水流域面积1.6万km 2。
湟水流域属高原大陆性气候[12],为西风带控制区,东南季风影响较弱,冬季常受蒙古高压气流影响,属温凉半干旱气候区,整个气候特点是夏季温凉,冬季寒冷,降水量在300~700 mm之间,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时间长,气候灾害多[11]。根据地形、地貌、气候和土地利用现状,全流域可分为高原草场、川水河谷阶地、浅山丘陵区和脑山地区四部分。河源地区多为高原草场,地貌地势平缓,坡面较为完整,坡度小于25°面积,占60% ,沟壑密度一般为0.5—2 km/km 2,原始侵蚀沟较多,现代侵蚀沟较少;川水河谷阶地包括湟水两岸的河漫滩,一二级阶地和部分山前洪积扇,海拔高度在1 920—2 400 m之间,地势平缓,水热条件较好,土地肥沃,是青海省东部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基地;浅山丘陵区包括海拔高度在2 200~2 700 m之间丘陵和低山地区分布有大量的旱耕地,干旱和水土流失严重,是生态环境重点治理区;脑山地区包括在南北分水岭山坡一带(大部分海拔在2 700 m以上),地势高,气候阴湿寒冷,是湟水流域的主要畜牧业和林业生产基地。总之,在湟水流域中浅山丘陵地区所占比重大,该地区地形复杂,沟壑纵横,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
2 生态状况
湟水流域在历史上曾经是森林茂盛、野生动物种类繁多、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但由于人类活动频繁、气候变暖以及缺乏持续的生态建设项目资金的支持,特别是未能进行整体规划治理,使得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2.1 水土流失特点和危害程度
湟水流域以水力侵蚀为主,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次之。除次生林地及小于5。的台地外,大部分面积存在着水力侵蚀,重力侵蚀主要是坡面滑塌和沟岸崩塌,在湟水中下游尤为严重;风力侵蚀主要发生在草原区,面积不大。
水力侵蚀以面蚀为主兼有沟蚀,面蚀主要发生在农耕地和荒山荒坡;沟蚀则以沟头前进,沟底下切,沟岸扩张三种形式为主。本区的浅山丘陵区的地貌主要是沟蚀造成的。
湟水流域土壤侵蚀面积12 024.4 km 2,占流域总面积的74.6% ,年径流量21.5亿m 3,年输沙量为2 451万t,占青海省输入黄河泥沙总量的36.2% ,年最大输沙量1.9万t,侵蚀模数由西向东增大[8]。
2.2 水土流失危害严重
2.2.1 水土流失面积1.3万km 2,主要分布在浅山与脑山过渡地带和浅山地区
强度水土流失区分布在中低浅山区,并以阳坡侵蚀最为强烈,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5 000 t·km-2;中度水土流失多分布在浅山中部地区,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 000 t·km-2;轻度水土流失多分布在浅山向脑山过渡地带,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500 t·km-2;水土流失不仅造成沟壑日益发育,土壤贫瘠,农牧民生产生活环境恶化,植物产量低而不稳,贫困强度加深,脱贫致富难度加大;造成黄河来水量减小,泥沙含量增加,水库渠道淤塞等问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1]。
2.2.2 水资源急剧减少
湟水在历史上可
湟水流域水土流失、生态状况及其生态治理措施(张国庆 柴元媛 赵洪芳)
本文2010-03-12 22:36:18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3962.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