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循环农业发展初探(李孝坤)
摘要: 三峡库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要加快库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改善库区生态环境,实现库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农业是必由之路。在分析三峡库区发展循环农业必要性、优势条件以及制约因素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地域条件提出了水陆循环型、水土保持型等5种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并探讨了5种循环农业地域模式的具体内容及相应的实施对策。
关 键 词: 循环农业;必要性;模式;三峡库区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 a
循环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原理及其基本规律作为指导的农业经济形态,通过建立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改善的动态平衡机制,将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的各种资源要素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加以统筹协调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1] 。其基本特征是实现农业产业链条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促使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循环农业,是解决我国农业发展资源不足、资源浪费、农业环境污染严重、农产品品质下降等问题的重要战略选择,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农产品消费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而三峡库区发展循环农业的条件优越,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对于减少库区资源消耗、优化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保障三峡工程安全运行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三峡库区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性
(1)发展循环农业有利于保护库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三峡库区是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地区之一,环境问题突出。库区内平均垦殖系数达到28.68%,有些地方高达63.8%,而森林覆盖率却只有14%左右,过度的垦殖和植被的破坏使本区内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同时,库区内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和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土壤和水体污染突出。因此,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更显迫切。而大力发展适合库区条件的循环农业有利于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促进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发展循环农业是保证三峡工程安全运行的需要。三峡工程自2003年6月1日蓄水以来,仅过10d就达到了135m水位,经运行表明其经济效益十分明显,但生态问题却不容乐观。据测定,每年进入三峡库区的5.33亿t泥沙,60%留在了库区,只有40%的泥沙排向下游。而按在此之前的“两院”模拟的试验结果表明:每年向下游排除的泥沙量应该是60%,而留在库区的泥沙量是40%。这两个数字一经对换,则三峡库区泥沙填满的理论时间就由273a减少为189a,整整缩短了84a,这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减少进入库区的泥沙量才是三峡工程安全运行的根本,而在库区发展循环农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改善库区水土流失严重的现状,减少进入库区的泥沙量,进而保证三峡工程的安全运行。
(3)发展循环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三峡库区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农村贫困人口多,贫困度深。2004年重庆库区农村人均纯收入1837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5%[2] ,农民生活质量低,其中,大巴山区、武陵山区都属全国11个连片贫困区之列,绝对贫困人口366万,占重庆市总人口的8.3%[3] ,是全国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之一。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是近期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中心任务,为此,依托库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循环农业,充分挖掘资源的开发潜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创造好的经济效益,是实现库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4)发展循环农业,是缓解农村能源短缺,保护现有林草资源的需要。库区农村能源紧张,特别是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后,农民烧柴失去了主要来源,农作物秸秆成为主要燃料,造成秸秆难以还田,恶化了农业生态环境,而广大农村经济贫困,又无力购买煤气罐、太阳能灶等。因此,在库区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既能缓解农村能源短缺的矛盾问题,又能保证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还可促进人居环境改善和社会经济发展。
2 三峡库区发展循环农业的有利因素
(1)政府重视循环农业发展。“十五”期间,重庆市各地对循环农业发展进行了初步探索,主要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发展循环农业的宝贵经验,这为在库区全面推进循环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为了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重庆市对发展循环农业进行了政策性的引导和规划,在“重庆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农业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利用,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节约农村能源,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另外,重庆市政府对库区移民给予了一定的经济补偿,这为库区发展循环农业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支持。
(2)农业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①库区气候资源适宜循环农业的发展。库区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由于长江以北有大巴山山脉,延伸部分的神龙架山地和长江以南的巫山山脉作为屏障,西伯利亚冷空气不易侵入,形成了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温暖湿润的气候特点。本区年平均气温为17~19℃,年降水量为1000~1300mm,无霜期300~340d,1月平均气温3.6~7.3℃,比同纬度长江中下游一带高出3℃以上,大于10℃积温5000~6000℃。库区一年四季气温比周围地区高,年平均气温及年平均降水量高于同纬度的中国东部地区,是发展循环农业的“黄金地带”。例如,在海拔小于350m的河谷平坝区的浅丘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7.8~19℃,年平均活动积温为6500~6900℃,年平均降雨量为1100mm,无霜期大于320d,冬暖夏长,多高温伏旱,光、热、水条件甚佳[4] ,是库区主要粮食、水果、经济作物产区,适宜发展以建设优质粮食、水果、蔬菜基地为主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②库区土地类型多种多样。库区地势复杂,山谷盆地相间,高差悬殊,土地类型多种多样,各地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具有立体综合开发优势。本区以山地丘陵为主,兼有少量平原、坝地和岗地,多种多样的土地类型为农村经营提供了多层次、复合型开发空间。大致海拔1500m以下属亚热带气候,尤其是海拔600m以下低山平坝、峡谷区域,由于冬季冷空气难以进入,而使该区域成为全国著名的暖谷区,大于10℃的活动积温在5200℃以上,峡谷地段甚至超过了5800℃,是库区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海拔1500m以上的山地及其气候类似暖温带。谷地一般夏热冬暖,山地夏凉冬寒,温凉多雨,雾多湿重,并具有阴阳气候不同的特点,小气候特征明显[4] 。库区土地类型的多样化为发展循环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河谷平坝区,重点发展粮食、水果、蔬菜为主的循环农业模式;在低山区,发展以油料、杂粮、草场等为主的水土保持型循环农业;在中高山区,则形成干果、中药、茶等名优土特产品为主体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③库区劳动力资源丰富。据统计,到2003年末,三峡库区总人口1964.12万人,农业人口1439.93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3.3%),非农业人口521.19万人。而库区人地关系紧张(人均耕地仅为0.06hm2 )[5] ,农业机械化水平低,这恰好决定了在库区只能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类型,而库区丰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库区农业科技含量不高、人多地少的缺陷,为库区循环农业奠定了重要的现实基础。
(3)库区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库区
三峡库区循环农业发展初探(李孝坤)
本文2010-03-12 22:34:59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3827.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