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灾害与生态环境问题(刘树坤)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117下载161次收藏
  #trs_autoadd_1219193889906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19193889906 p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19193889906 td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19193889906 div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19193889906 li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json-- {"":{"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p":{"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 --**/

摘要:实现我国西部地区大开发,缩小东西部差距,是我国重大战略决策,在政治、经济、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西部地区又都是水旱灾害频发的地区,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滞后,人口不断增长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西北地区生态极其脆弱,西南地区又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因此,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如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旱灾害损失将成为十分迫切而重要的课题。本文在分析我国西部地区水旱灾害及生态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西部大开发中必须遵循的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原则。

 

关键词:西部开发 水旱灾害 生态环境

 

一、我国西部地区水旱灾害严重

 

我国西部地区,尽管北部干旱少雨,南部雨量充沛,但总体而言,西部地区的水旱灾害都十分严重。

 

(一)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降雨量较少,新疆、青海、内蒙西部少雨地区降水量不足100mm,陕、甘、宁三省区的少雨地区年降雨量不足300mm。与此相反,由于西北省区位处高原,风势强劲,气候干旱,蒸发量可达1000~4000mm。因此,十年九旱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主要特征。如陕西省1994年至1996年连续大旱,70%农田受灾,工农业生产损失近百亿元。甘肃省虽有黄河灌溉之利,但平均每年受旱灾影响的农田面积达50万hm2 ,占耕地面积16%。宁夏回族自治区1452年至1948年间发生干旱323次,连续三年以上的干旱有48次,平均12年一次。1949年以来绝收面积达80%以上的大旱灾发生过三次。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年降雨量仅40~100mm,经常有旱灾发生。青海省平均每年受旱农田面积20万hm2 以上,受旱草地1000万hm2 。1998年至1999年春,半年无降水,地下水位下降2~4m,70%机井不出水,造成80万人、520余万口牲畜饮水困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北疆蒸发量为降水量的10~15倍,南疆则达130~200倍,有限的绿洲农业全靠冰川融水维持。

 

尽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要灾害特征,但受江河及局部暴雨诱发的山洪影响也常有较重的洪涝灾害发生。如陕西省从纪元初至1949年间,有633年发生洪水,其中352年发生灾害性洪水,平均5.5年发生一次,解放后平均2年发生一次灾害性洪水。1983年汉江洪水造成安康市全城覆没,死亡1063人,直接经济损失7.22亿元。甘肃省从明代以来发生洪涝灾害131次,平均4.4年一次。解放以来又发生溃坝事故70余次,遭遇较大洪水6次。宁夏回族自治区受黄河影响,发生灾害性洪水平均10年一次,地方局部洪水平均4年3次。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降雨量较大,常有洪水发生,1998年洪水灾害损失达164.5亿元。青海省平均每3~5年发生一次大洪水,10~15年发生一次特大洪水,1999年由洪水及泥石流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8亿元。新疆的山区暴雨也常对平原地区造成严重破坏,1999年洪水冲毁了吐鲁蕃地区的大部分水利工程。

 

(二)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多山多雨,因而伴随暴雨产生的山洪及泥石流等山地灾害成为主要灾害,对公路和铁路危害严重。

 

西藏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水量充沛而河道行洪能力差,山洪、泥石流、山体崩塌灾害多发,1998年洪水造成较大灾害。云南省最大年降雨量4000mm,最小降雨量300mm,因而水旱灾害频繁发生。1950年至1998年的49年内,有24年发生大旱,有22年发生大洪涝。1997年旱涝灾害同时发生,受旱面积98.13万hm2 ,洪涝灾害面积57.93万hm2 ,洪旱灾害损失达84.4亿元。贵州省从1368年至1985年发生水灾254年,其中大水灾90年。1991年大洪水,全省71县市受灾,受灾人口1711万人,经济损失达19.07亿元。1995年又有83县市受灾,损失达58.35亿元。四川省1981年因暴雨洪水使53县市受淹,受灾人口1256.5万人,死亡1384人,经济损失达28.66亿元。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洪灾平均11年一次。

 

西南地区地势较高,常有大风,且河流下切形成深谷,而耕地稀少,又多位于高处,引水条件较差,多数农业靠自然降水维持。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以及喀斯特发育的地区土层较薄,蓄水困难,都会导致旱灾发生,因此在西南地区也常受旱灾困扰。如贵州省从1949年至1985年的37年间,有31年发生旱灾。1985年受旱面积达93.33万hm2 ,粮食减产21%,全省1025万人,675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四川省常发生春夏连旱,解放以来除1967年外,几乎年年都有旱灾发生,年均损失粮食5亿kg。广西壮族自治区在1700年至1949年间共发生旱灾152次,大旱12次。1963年因旱受灾面积达155.2万hm2 ,1988年至1990年又发生连旱,经济损失达9.3亿元,粮食减产17.6亿kg。

 

在西部开发中应当充分注意各地的水旱灾害特征,减少水旱灾害、冬季暴风雪灾害及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对开发项目的破坏。

 

二、与水旱灾害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

 

由于水旱灾害常使水土失衡,由此诱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1)西北地区

 

湖泊矿化度增高:由于西北地区蒸发量大,补给水源减少,湖泊水位急骤下降,水中矿化度增高。湖内生物群落发生明显变化。如青海湖水位每年下降10~13cm;博斯藤湖蓄水量有100亿立方米,1958年湖水矿化度只有0.37~0.38g/l,1978年上升为1.6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灾害与生态环境问题(刘树坤)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