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堤两河”治黄方略的来龙去脉(张俊峰 张国选)
一、提出背景与内容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它哺育了中华民族,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古往今来,不少治黄专家和仁人志士,为了根治黄河,提出了改道、分流、束水攻沙、疏浚河道、上中下游并治等多种治黄方略,深化了对黄河自然规律的认识,促进了治黄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治黄主管部门在积极探索全河治理策略的同时,在下游采取宽河固堤措施,提高黄河下游的排洪能力,为战胜历年洪水,特别是1958年特大洪水打下了基础。
但是自1957年三门峡水利枢纽开工兴建以后,全河上下产生了三门峡一库定乾坤的思想,普遍认为三门峡工程一修,加上其它配套设施,黄河的洪水、泥沙被拦在上中游,黄河洪水问题被根本解决,下游主要是兴利了。在这种认识影响下,黄河下游已废弃的民埝逐步恢复,堤防、险工失修,黄河下游行洪能力大大降低。不料三门峡水库建成蓄水后,很快发生了严重淤积,关中平原受到严重威胁。1964年12月,周总理在北京主持召开治黄会议,决定对三门峡水库进行改建,加大排洪排沙能力,要求制定下游治理规划。在此形势下,尽快恢复、提高黄河下游的防洪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黄河下游河道的特点是上宽下窄,排洪能力上大下小。山东省陶城埠以上河道宽5~20km,排洪能力20000~30000m3/s,陶城埠以下河道一般宽1~3 km,个别堤段不足0.5 km, 排洪能力8000~10000m3/s。三门峡水库改建后,当时估计,花园口仍有可能发生30000 m3/s以上的洪水,山东窄河段承受的防洪压力非常大。如何提高山东窄河段的防洪能力,是在进行下游规划时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在此情况下,1965年春,山东黄河河务局副局长刘传朋等人提出了“三堤两河”治黄设想。主张自山东陶城埠堤段始,在现黄河大堤的北边重新修筑一道堤防,绵延至渤海,新堤与现黄河北堤之间的区域作为黄河分洪道,一般洪水时,利用现河道行
“三堤两河”治黄方略的来龙去脉(张俊峰 张国选)
本文2010-03-12 22:33:50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3711.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