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淮河淮南段底泥氮磷垂直分布研究(陈军 徐俊 陈永红 田冬 王娟 高志康)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742下载231次收藏
  #trs_autoadd_1227836990984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27836990984 p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27836990984 td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27836990984 div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27836990984 li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json-- {"":{"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p":{"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 --**/

摘要: 对淮河淮南段国家控制断面柱状样底泥的岩性、理化性质及氮磷形态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0~20cm内底泥的含水率与有机质含量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r=0.963)。不同断面氮的含量及形态分布差异较大,一般都在20cm处发生明显的转折,tn、#####nh+4 -n、no-3 -n含量的最高值均出现在姚家湾;######nh+4 -n、no-3 -n含量总和占tn的比例极小,有机氮及地质氮可能是淮河底泥氮的主要存在形式;底泥磷的形态分布特征相似,钙磷(ca-p)含量在各层所占的比例约占该层tp的40%;闭蓄磷(o-p)在峡山口、石头埠、湖大涧3个断面所占的比例仅次于ca-p;铁磷(fe-p)在姚家湾、石头埠相对较高。最具释放潜力的水溶性磷、al-p、fe-p在4个柱状样底泥中都较低;三者之和约占tp的20%左右。研究结论为:淮河淮南段底泥磷的释放不会对淮河的富营养化起太大的作用,外源输入和底泥氮的释放是淮河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关 键 词: 底泥;氮;磷;形态;垂直分布;淮河

 

中图分类号: x132 文献标识码: a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部分时间内淮河淮南段水质处于Ⅳ类水以上的劣质状态,淮南、蚌埠等中、下游城市的饮用水源受到严重威胁。底泥营养盐的释放通常被认为是许多湖泊富营养化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分析底泥中氮磷的赋存形态及含量变化,有助于了解底泥中营养盐的迁移转化过程。截至目前,对淮河水体富营养化开展的研究不多,尚未发现有人对淮河底泥营养盐的分布,尤其是垂直分布做过研究。本课题组利用地处淮河岸边的地理优势,近年来在淮河淮南段进行了一系列的野外调查和取样分析工作,本文即是对淮河4个断面底泥物性及氮、磷垂直分布的研究成果,阐明淮河淮南段营养盐的内源问题,为淮河富营养化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与处理步骤

 

2003年11月1、2日,用自制开启式不锈钢采泥器在图1所示的峡山口(a号采样点)、石头埠(b号采样点)、姚家湾(c号采样点)、胡大涧(d号采样点)等4个采样点,分别采集柱状底泥平行样2根,现场按5cm分段后,置于密封的塑料袋内,带回实验室后立即离心分离(4000r/min,20min),一部分湿泥样立即进行nh+4 -n、no-3 -n的测定;另一部分置于室内通风处自然风干(避免阳光直射),测定含水率。风干后的泥样按四分法取样,研磨过200目尼龙筛,分析粒度和岩性特征,测定tn,进行磷的分级提取与测定。

 

峡山口、石头埠、湖大涧、新城口是淮河淮南市境内的4个国家控制断面,如图1所示。峡山口显示上游来水的背景值,石头埠为淮南市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控制断面,湖大涧为排污口控制断面,新城口是淮南市的出境断面。姚家湾位于国家大型化工企业—淮南化工总厂以及淮南主城区居民生活废水两大排污口下游约300~500m处,是课题研究选择的参考断面。

1.2 样品分析方法

 

水样理化性质的测定采用国家标准方法[1] 进行。底泥磷的分级方法参见文献[2~5],具体步骤见文献[6]。残留磷用灼烧法,其他各级磷的测定(po3-4 -p)均采用钼锑抗比色法,总磷(tp)为各分级磷的总和;有机质含量(loi)是指自然晾干的底泥在高温炉中550℃下灼烧2h的质量损失。水样总氮(tn)测定用k2 s2 o8 氧化—紫外光度法,泥样总氮(tn)测定用半微量开式法进行,nh+4 -n测定用纳氏试剂比色法,no-3 -n的测定用双试剂比色法[7] 。为了保证数据可靠,对每个样品作3个平行提取,结果用均值表示;测定过程中用国家环保局标样研究所标准样品进行质量控制。

 

2 结果与讨论

 

2.1 底泥含水率及有机质含量的分布

 

底泥的有机质含量(l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淮河淮南段底泥氮磷垂直分布研究(陈军 徐俊 陈永红 田冬 王娟 高志康)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