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新《水污染防治法》的五大突破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964下载256次收藏
  2008年6月1日,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水污染防治法》)开始施行。面对全国七大水系全部遭遇严重污染的沉重事实,更多的人对这部法律寄予厚望,希望它能为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注入强大的力量,成为披荆斩棘的“治污重剑”。本文试从新旧《水污染防治法》对比的角度,分析修订后《水污染防治法》的重要突破,为读者更好的理解这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供借鉴。

《水污染防治法》制定于1984年,共七章四十六条;1996年第一次修订,增加到六十二条,丰富了水污染防治监督管理等有关内容;本次修订后的《水污染防治法》共八章九十二条,不仅内容大大丰富,而且对结构进行了很大调整,比如突出了对饮用水源的保护,强调了政府在水环境保护工作中的责任等等。具体来说,新的《水污染防治法》有以下引入注目的突破:

一、饮用水源保护成为首要任务。

修订前的《水污染防治法》初步确立了饮用水源保护区制度,对在保护区内禁止从事的行为做了概括性的规定。新《水污染防治法》的第一条就明确表明,“保障饮水安全”是立法的主要目的之一;第三条又强调“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是水污染防治的重要原则。除此之外,法律在第五章对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做了专门的规定,完善了饮用水源保护区分级管理制度,对在保护区内禁止进行的活动作出了细致、严格的规定,同时明确了地方人民政府在保护区的划定、管理和饮用水水源保护方面的职责。

二、明确责任主体,强化地方政府责任。

修订前的《水污染防治法》规定了地方政府在制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水污染防治规划、跨行政区域水污染的协商等方面的职责,但地方政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情况仍然屡见不鲜。新《水污染防治法》明确提出“国家实行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将不得不重新考量,自己提供的gdp数字是否“绿色”。同时,地方政府还承担适时修订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中未规定项目的地方标准,合理规划工业布局,提高本行政区域城镇污水的收集率和处理率、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责任,应当积极采取措施防治水污染,对本行政区域的水环境质量负责。

除此之外,新《水污染防治法》明确了流域管理机构在水资源保护工作中的地位,规定流域管理机构在法定职责范围内负责新建、改建、扩建排污口的审批,跨省、自治区、直辖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以及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

三、总量控制适用范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新《水污染防治法》的五大突破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