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泥沙以空间——关于黄河下游治理问题的思考(王渭泾)
黄河下游河道容纳泥沙能力有限
1.容沙空间的定义
黄河下游水少沙多,河床不断淤积抬高。随着堤防的形成和完善,河道摆动的范围受到约束,泥沙沉积的空间也受到限制。为便于讨论,对河道的容沙空间给出以下定义,即:在一定的设防水位下,河道可容纳泥沙体积的最大值。容沙空间的下界面是两堤之间或最高设防水位线以下的河床表面(包括河口三角洲和相应的浅海区)。上界面是最高设防水位下的河面宽度和临界比降(浅海区为平衡比降)构成的面。这里的“临界比降”是指维持行河输沙的最小比降,“平衡比降”是指浅海区在海洋动力作用下达到平衡状态时的比降,在上述空间中扣除槽蓄水的体积,即为河道的容沙空间。
2.容沙空间的盈缩
在河道边界条件改变时容沙空间也会相应改变:设防水位提高,容沙空间随之扩大;设防水位降低,容沙空间则随之减少。设防水位提高后,防洪工程建设、维护和防守成本上升,一旦失事造成的灾害损失也会增加,因此,设防水位的提高是有限度的,只能限定在技术可能、经济合理的水平上;分流、分滞、湖泊调蓄可增加河道的容沙空间,堤防决口也会开拓新的容沙空间;河道扩宽可增加容沙空间,滩区围垦则会缩小容沙空间等等。
有人会提出,河口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排沙入海能否扩大容沙空间呢?借助海洋动力将泥沙输入深海能否使容沙空间不断增加呢?首先,输沙入海必须保持一定的比降,随着泥沙入海会使河口延伸,比降变缓,输沙能力下降,为了保持输沙能力就必须提高水位,可见保持输沙能力是以水位抬高为条件的,在既定设防水位下河道的容沙空间是不能扩大的。其次,海洋动力的作用,只能影响河口及浅海区的淤积形态,但不能有效增加河道的容沙空间。河口区的潮流在24小时内呈现周期性变化,它的合成矢量(余流矢量)很小,不足以使河口泥沙产生定向推移,只能使河口淤积体在潮流的往复作用下逐渐坦化、扩散。当海底达到平衡比降时,淤积体的前沿推进、上部退蚀也就停止了(如图1)。虽然不排除少量泥沙扩散到其他海域,但与河口泥沙的大量堆积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3.容沙空间的利用
河道的容沙空间是有限的,在容沙空间被充满之后河道的寿命就终止了。因此,河道容沙空间的大小和来沙量的多少就决定了行河年限的长短。我们不妨用河道的容沙空间的不同来观察一下河道变迁的历史:“禹贡河道”下游有巨大的“调节水库”——大陆泽及其以下的湖泊群,加上那时河口地区地势低洼,来沙又较少,行河千余年才发生改道。西汉河道沿河较少大型湖泊,来沙量也逐渐增加,行河维持了六百余年。王景治理的东汉河道,流程短、地势低,加之分流河道——济水进入大野泽,增加了容沙空间,因而也行河九百余年。北宋时“横陇”、“东流”两河道处于西汉、东汉故道之间,“北流”河道处于禹河、西汉故道之间,这些故道均长期行河并屡屡决口,河道之间已发生大量淤积,所剩空间较为有限,北宋王朝虽举全国之力治理黄河,也难以改变频繁决口的局面,仅行河百余年就改行徐淮河道了。徐淮河道行河时来沙较多,也无特别有利的地形地势,但当时采取弃南保北的方略,南岸没有完整堤防,行河范围遍及黄淮之间,淤积范围广大,也维持行河七百余年。
河道的容沙空间实际上不能完全利用,由于泥沙沉积不均衡,常常在容沙空间尚未充满时改道就发生了。就纵向沉积而言,由于泥沙输移的惯性影响,淤积最强烈的河段并不在峡谷出口附近,而是在孟津以下200~400千米的河段内(现行河道夹河滩至孙口附近)。根据1950~1997年实测资料统计,夹河滩至孙口河段长169千米,占下游河道长的22%,而淤积泥沙40.32亿吨,占下游淤积总量的44.2%,形成明显的淤积“驼峰”。历史上这一河段也决口频繁,大的改道多发生于此。例如,公元前602年的宿胥口、公元11年的魏郡、公元1048年的商胡、公元1855年的铜瓦厢均在此范围之内。河道淤积在横向上也有不均衡问题,近年来表现更为突出。河道未经整治时,河槽可以自由摆动,滩槽位置不断变换,河床也因此均衡抬升。在固定河槽以后,泥沙主要淤积在河槽两侧,逐渐出现 “二级悬河”现象 (如图2)。不仅威胁堤防安全,也造成河道容沙空间不能充分利用。
目前处理泥沙的主要途径
当前处理黄河泥沙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把泥沙拦截在上、中游;二是把泥沙输送入海;三是把泥沙堆积在河道及其两侧。
1.在上、中游处理泥沙
在上、中游处理泥沙,一是水土保持;二是在干、支流修筑拦泥水库。这些措施是有效的,但从长远看,又受各种条件的制约,也是有限度的。
水土保持 黄土高原经过长期侵蚀,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土质疏松,水土极易侵蚀流失。新中国成立以来,黄土高原开展了大规模、群众性的治理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治理效果。但是,水土保持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而且由重力侵蚀引起的水土流失难以完全遏制。根据地理学家研究的成果,即使在黄土高原植被良好、人类活动影响轻微的商、周时期,年水土流失量也有8~10亿吨之多,水土保持不能完全解决入黄的泥沙问题。
修建拦泥水库 在干流修筑大型拦泥水库可以有效拦截泥沙,按照黄河梯级开发规划,尚未建设并能发挥较大作用的干流枢纽工程还有古贤、碛口、大柳树等少数几个,总的拦沙库容300多亿立方米,只能解决几十年的拦沙问题。在支流修建拦泥水库,往往要淹没大片川地,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影响较大。鉴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大量建设支流拦泥水库是不现实的。
2.输沙入海
处理泥沙的第二条途径是利用现行河道尽可能地将泥沙输送入海,这也是长期以来处理泥沙的基本指导思想。排沙入海虽然也要占据河道的容沙空间,但河口滨海区是河道容沙的主要部位,如不能将泥沙输送入海,容沙空间将难以有效利用,从而加速河道的衰亡。输沙入海必须有适宜的来水来沙和河道边界条件。根据多年的观测,保持下游河道冲淤积平衡的年均含沙量为20~25千克每立方米,也就是说,每输送1吨泥沙需要40~50立方米的水量。20世纪以来,黄河下游多年平均含沙量为35千克每立方米,大于维持冲淤平衡的临界含沙量,下游河道总体上处于淤积状态。为了尽可能地增加排沙入海的数量,目前主要采取整治河道、调水调沙、增水冲沙等治理措施。
整治河道 调水调沙 也就是建立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塑造适宜的水沙过程及河道边界,尽可能增加排沙入海的数量。调水调沙的基本要求是:
一要有一定量级的洪水和持续时间,水流挟带泥沙能力和流量的高次方成正比,流量越大,挟沙力越大,输沙效力(单方水输移泥沙的数量)也越高。除量级之外还需要一定的持续时间,否则会造成上冲下淤,不能有效地将泥沙冲泄入海。
二要有一定的边界条件。上述挟沙能力和洪水量级之间的关系,只有在河道顺畅并且不漫滩的情况下才能完全成立。一旦洪水漫滩,进滩洪水的挟沙能力会迅速降低,一般会发生 “淤滩刷槽”现象,全断面的挟沙能力和排沙比也会随之下降。此外,排洪河道的断面形态对输
给泥沙以空间——关于黄河下游治理问题的思考(王渭泾)
本文2010-03-12 22:08:55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3251.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