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千秋基业构筑战略粮仓——农田水利与粮食安全(陶丽琴)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649下载144次收藏
 

中国水利报“盛世华诞·水利巨变”特稿之四(农田水利与粮食安全篇)

提要: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和谐稳定的基础,而粮食安全的基础是农田水利。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农田水利高度重视,加大工程建设资金支持力度;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入农田水利建设,全国灌溉面积从2.4亿亩增加到8.77亿亩,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1.1亿吨增加到如今的5亿多吨,为国家粮食长久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成就速览:

●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有效灌溉面积从2.4亿亩扩大到8.77亿亩。

● 我国已经建成设计灌溉面积超过30万亩的大型灌区447个,1万~30万亩的中型灌区5967个。

● 现有塘坝、小型泵站、机井、水池、水窖等独立运行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2000多万处,大中型灌区末级渠道、小型灌区固定渠道近300万公里,固定灌溉管道约180万公里,相应的配套建筑物近700万座。

“没有交口灌,老天不下没有饭;有了交口灌,再旱粮囤也丰满。”渭河两岸群众对陕西省交口抽渭灌区发自内心的赞美在今年又一次得到了验证:尽管遭遇干旱,但灌区100多万亩农田依然碧绿万顷、生机一片,今年又有一个好收成。

春旱给我国今年不少地区的农业带来了一定的损失,但各地仍然连连报出夏粮丰收的喜讯。6月12日,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宣布,今年全国夏粮预计产量将达到2450亿斤,创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连续6年夏粮增产的佳绩,也为今年粮食全面丰收奠定了良好基础。

对“粮袋子”的信心来自遍布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2.4亿亩扩大到8.77亿亩。正是有了逐渐厚实的农业灌溉体系,我国的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1.1亿吨增加到如今的5亿多吨,成就了我国以占全国耕地48%的灌溉面积生产了占全国总产量75%的粮食和90%的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用占全球约6%的淡水资源、9%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1%人口的粮食问题的辉煌业绩。

灌溉体系建设

书写从“南粮北运”到“北粮南运”的历史变迁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事关全局发展的大问题。自古以来,粮食足天下安。“粮袋子”直接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而粮食安全的根基在农田水利。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当年毛泽东主席给农田水利的定性奠定了水利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动摇的地位。然而,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的农田水利设施十分脆弱,仅有22座大中型灌溉水库、7.1万千瓦的机械排灌动力、2.4亿亩的灌溉面积,根本无法抗御频发的自然灾害。1.1亿吨的粮食年产量也无法填饱4亿国人的肚子。

粮食安全是执政之基。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作为粮食安全的关键工程——农田水利始终是政府的重要工程。从1950年开始,国家有计划、有重点地运用财政投资和贷款兴修新的灌溉工程,并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工程建设,农田水利事业迅速发展。1958年,全国开展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农田水利建设更是一马当先。这之后,安徽淠史杭灌区、内蒙古三盛公灌区、北京密云水库等大型水库和大型灌区开工兴建,中小型工程更是遍地开花,为我国农业发展积累了较为厚实的家底。

灌溉条件的改善使许多贫瘠的土地变成了“米粮仓”。1960年开始兴建的交口抽渭灌区使西安、渭南两市126万亩盐碱地变得“稻语花香”,靠天吃饭的渭北旱塬在以后的40多年间呈现粮满仓、果满园的喜人景象。

改革开放以来,农田水利事业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从1982年到19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千秋基业构筑战略粮仓——农田水利与粮食安全(陶丽琴)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