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天人合一与黄河生态保护(董哲仁)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444下载178次收藏
 

——第四届黄河国际论坛主旨演讲 

[摘要] 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命题,儒家提倡“泛爱万物”和“仁爱自然”,道家提倡“见素抱朴”,“道法自然”,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中国古代文明至今延绵五千年,得益于对水土资源的珍惜和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辉煌的中华文明。近半个世纪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和黄河治理的成绩为世人瞩目。可是,成就中隐藏着挑战,黄河巨变引发了生态危机。河流断流、水质污染、河流高度人工化和生物多样性下降,导致流域生态系统退化。近年来,黄河实施水量统一调度和调水调沙,对于遏制生态系统退化已经初见成效。河流生态修复的本质就是老子的“道法自然”。黄河生态修复任重道远,建议加强黄河生态监测网络建设;水文情势恢复;水污染防控;鱼类及栖息地保护;湿地保护和上游水电梯级开发规划论证等工作。

“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哲学中占有主导地位的哲学命题和思维模式。 “天人合一”作为一种古典哲学理论,可追溯到始于公元前11世纪的周代,究其源头,对于《周易》的阐发是这个思想体系发展的主线。最早阐述“天人合一”思想的是始于公元前5世纪战国时期的《郭店楚简.语从一》:“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意思是,《易经》这部书是会通天道和人道关系的书。不能研究“天道”而不涉及到“人道”,也不能研究“人道”而不涉及“天道”。这种思维模式即是“天人合一”。其后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由历代学者发扬光大,又产生了重要的学说。孔子提倡“天命论”,认为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在处理“人”与“天”的关系上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天人合一”成为儒家思想的基石。而老子主张“见素抱朴”,“道法自然”;庄子认为:“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生。”则开创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另一大分支-道教哲学,道教哲学更侧重于人要顺应自然。总之,“天人合一”反映了人对自然界的认识,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一、“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理念

按照“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与自然对抗的力量,强调“知天”和“畏天”的统一。孔子在《尚书.大传》中以和子张对话的形式阐述“仁者乐山”的道理。孔子说:“夫山,草木生焉,鸟兽蕃焉,财用殖焉,出云雨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食,此仁者之乐山者也。”在孔子的慧眼里,山可以生长草木,草木繁衍鸟兽和其它有价值的物质,调节气候和雨水,形成万物,使百姓有其食,有其用。孔子这一席话,形象地概括了山川河流在地球生命圈中作为生命的介质和载体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运行的规律,描绘了河流湖泊生态系统的勃勃生机。自然界为人类创造了栖息繁衍和发展的条件。孔子也为我们描绘了上古时代中华大地上我们的先祖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的景象。

这种和谐来源于对自然界的尊重和敬畏。孔子讲“知天命”。所谓“天命”泛指自然规律。 “知天”和“畏天”是对立统一的。“知天”,指人掌握自然规律;“畏天”,指人对自然界要心存敬畏。“畏天”而不“知天”,是人类蒙昧时代神秘主义的根源。另一方面,片面强调“知天”而不“畏天”,则逐步形成了西方近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哲学理论。

“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体现了对于自然“真善美”的追求,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在儒学中把“仁”作为最高道德准则,所谓“仁者爱人”,指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由于“天”滋养万物,抚育了人类,这体现了“天”的“仁”。人为天所生,与天具有血肉相连的内在关系,人也应该有“爱人利物之心”,所以儒家提倡“泛爱万物”和“仁爱自然”。人对于自然界的巨大恩惠要予以仁爱的回报。

中国农业具有4000余年的历史,供养着众多的人口而地力经久不衰,其秘诀在于我们的祖先注重保护和爱惜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合理从事农业活动。

我国历史上的著名水利工程,至今仍然给我们以智慧启迪。在长江流域,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的都江堰工程是体现“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伟大实践。都江堰是一座无坝引水工程,它利用天然地形,顺其河势,因势利导,未损害河流自然地貌特征,未破坏河流水文规律。都江堰工程绵延2200余年,至今灌溉着668万公顷农田。在黄河流域,建于公元前246年的郑国渠,西起泾河,东至洛水,绵延300余里,灌溉面积4万余顷。它利用泾河携带泥沙含有的大量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改造盐硷地,提高农业产量,约合单位公顷产量1875公斤。都江堰和郑国渠留给后人丰富的精神遗产是:在崇尚自然与顺应自然中谋求人类的利益;以“道法自然”的原则进行工程建设;以“仁爱自然”的心态实施河流管理。

一些中外学者认为,现代生态学的哲学基础与中国的传统哲学不谋而合。特别是“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与现代生态学的整体论和系统论的哲学基础同出一辙。国际著名生态学家mitsch.w (2004)指出: “中国古老的道教及其哲学至今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道教的基本原则认为其学说的核心是自然而不是人类。” “西方世界应该向中国学习如何与自然共存。”“在中国影响最为深远的传统哲学理论是始于周代的阴阳学说。其象征符号是类似首尾衔接的两条鱼称为太极图。阴为地,阳为天,人类则生活在二者之间,依赖于天地。符号旋转意味着无尽的循环和再循环。相关的哲学是五行学说,即世界由五种元素构成:金、木、水、火、土。表示自然界促进与抑制,成长与腐朽,合成与异化之间的平衡。”

mitsch.w 还指出:“分布在中国无尽的稻田和无数鱼塘至今哺育着超过10亿人口,历经数千年土地并不贫瘠,部分原因是人们从土地获取,又总是给予补偿。中国人具有完美的艺术能够用循环和自然补偿的方法获得最大的产出。”[1]

与中国传统哲学主流提倡的“天人合一”相对照,长期以来,西方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把“精神界”和“物质界”看成是独立的二元,互不相干,使人与自然处于一种对立的地位,我们不妨把这种理念称之为“天人二分”。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创建主客二分的哲学和数学归纳法,在笛卡尔的体系中精神和物质解释为两个平行而彼此独立的世界。在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对立中,人成为自然的主宰。他主张:“借助实践哲学使自己成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科学的真正目标是了解自然的奥秘,从而找到一种征服自然的途径。他说:“说到人类要对万物建立自己的帝国,那就全靠方术和科学了。”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 “人是自然界的最高立法者”。

“天人二分”哲学思想又为“人类中心主义”奠定了哲学基础。所谓“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价值观,其核心思想是,一切以人为核心,人的利益是唯一尺度。作为一种价值观,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是走出茹毛饮血原始时代的新的觉醒,人类思想的伟大进步。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成功,西方国家进入了工业化时代。科学技术取得的巨大成就,导致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更进一步强化了人类作为自然界主宰的信心。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成为人类豪迈的目标。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对于水、土地、森林、矿产等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天人合一与黄河生态保护(董哲仁)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