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李国英:“数字黄河”工程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861下载236次收藏
 

——在“数字黄河”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经验,进一步理清思路,明晰方向,确立总体发展战略和阶段发展目标,推进“数字黄河”工程有序、有效、快速发展。

根据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事业发展的需求,同时考虑数字技术的发展水平,确立“数字黄河”工程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建设基础设施和六大应用系统

2001年7月,黄委党组坚持现代化方向,紧紧抓住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提出建设“数字黄河”工程,经过八年的研究和开发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是按照“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的思路,提出了“数字黄河”三层体系构架,即第一层以数据采集、传输、存储等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第二层以应用服务器中间件、数据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应用服务平台;第三层以防汛减灾、水量调度、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等为主要内容的应用系统。2002年编制完成了《“数字黄河”工程规划》,2003年4月得到水利部批复。

二是在《“数字黄河”工程规划》的指导下,整合了已有信息系统,重点开展了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建设,“数字黄河”工程框架基本建成。

基础设施方面,进行了水文测验现代化升级,完善了数据观测采集体系;结合公网和专网完善了黄河通信网络,建成了计算机骨干网和广域网,建成了覆盖地域广泛的视频异地会商系统,数据采集、传输、存储的软硬件环境日趋完善,基本形成了“数字黄河”的信息高速公路,有效支持了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应用系统方面,开展了防汛减灾、水资源管理与调度、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建设管理、电子政务等六大应用系统建设。如今,“数字黄河”工程已广泛应用于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主要业务领域,为保障黄河防洪安全、改善流域生态环境、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运用“数字黄河”的水资源管理与调度系统,成功实施了黄河水资源精细调度管理,确保了黄河不断流,多次成功向天津、青岛、白洋淀等城市和地区调水,为保障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发挥了重要作用。运用“数字黄河”的防汛减灾系统,模拟制订调水调沙调度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反馈信息进行滚动优化调整,为成功实施9次调水调沙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是研究制定了“数字黄河”工程标准体系,编制了具有黄河特点的60余项“数字黄河”工程标准和办法,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存储、数据管理和地理空间信息、建设管理等,为实现系统开发、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有序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了保障。

“数字黄河”工程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大规模数字流域有关规划、建设、管理、应用等方面的系统化思想,创建了黄河特色的数字流域建设标准规范体系。“数字黄河”工程在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不可或缺的科技支撑平台。正因为如此,“数字黄河”工程获得2007年度大禹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其重要应用系统“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度”获得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虽然“数字黄河”工程建设已取得显著的成绩,但目前还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完善、应用服务平台建设滞后、综合会商支撑能力薄弱等问题。目前,国家已批复实施《黄河下游近期防洪非工程措施初步设计报告》和《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项目建议书》,“数字黄河”工程的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其中,借此机会,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数字黄河”工程的基础设施和防汛减灾、水量调度、水资源保护等应用系统,继续建设应用服务平台,力争在2010年基本实现“数字黄河”工程“第一步”发展目标。

第二步:建设以六大数学模型为主体的数学模拟系统

为了提高“数字黄河”工程的决策支持能力,在2006年“数字黄河”工作会议上,我们提出将数学模型研发作为“数字黄河”工程的核心,明确了建设以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水库联合调度、河道水沙演进、河口演变、冰凌预报、污染物输移扩散等六大模型为代表的黄河数学模拟系统。为了保障数学模拟系统的持续研发和应用集成,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确定了“首席专家+团队”的研发机制,编制了《“数字黄河”工程数学模拟系统建设规划》。

三年来,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各数模研发团队刻苦攻关,六大数学模型研发和应用取得新的进展。正式启动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数学模型研发,搭建了模型系统的研发框架,初步研发了相关数学模型。进一步完善了三门峡、小浪底、陆浑、故县四库水沙联合调度模型,有力支持了黄河防汛预案的编制和调水调沙期间的水库联合调度。基本完成了基于gis的黄河下游二维非恒定流水沙模型,为下游河道洪水演进、河道冲淤分布、防洪减灾风险分析、调水调沙方案决策提供了科学支撑。黄河口模型、冰凌预报模型、水污染物输移扩散等模型研发,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特别要指出的是,数学模型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数学表达,其研发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对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和掌握程度。因此,今后一个时期,要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理论的研究,努力夯实模型研发的理论基础,提高模型研发的支持水平。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数学模型研发,目前仍有许多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尚未解决,包括不同类型区水土流失机理、坡面径流运动规律及侵蚀机理、坡-沟泥沙输移关系、沟道重力侵蚀规律等。其中缺少可用的观测数据是影响研发工作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加快“模型黄土高原”工程建设,搭建有效的水土流失科学试验研究平台,丰富科研观测数据,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数学模型的研发提供基础支撑。

水库群联合调度模型研发,要针对小浪底水库洪水泥沙实时调度和黄河水沙调控体系联合运用的要求,加强水库泥沙冲淤变化规律和水库群多目标优化调控理论与技术研究,尽快完善不同空间层次的水库水沙过程模拟模型,建设以小浪底水库为中心的水库群水沙多目标模拟和联合优化调度模型,为在更大空间尺度上实施水沙调控对接和延长水库拦沙使用年限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河道水沙演进模型研发,要加强河道水沙运动规律,特别是游荡型河段河势变化规律的研究,在基本完成的下游河道二维水沙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完善河势变化过程模拟功能,为制订科学的调水调沙和实时调度方案以及下游河道治理方案提供技术支撑。

黄河水资源保护数学模型研发,要重点研究流域主要城市和工矿区入河污染物预测、黄河重点河段的水质预警预报、突发性污染事故下污染物的输移扩散过程及其影响等模型。黄河是多沙河流,与一般的清水河流不同,污染物在多泥沙水体中的输移扩散机理极其复杂,加之黄河水质监测数据不足,水质预警预报模型的研发难度较大。要建立联合攻关团队,挖掘利用现有的监测数据,深入研究多沙河流水环境动力学的关键问题,耦合水质、河道水沙数学模型,以满足生产急需。同时,要研究提出进一步优化监测站网的措施,加强原型黄河水质监测数据的获取与积累。

宁蒙河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李国英:“数字黄河”工程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