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北金堤滞洪区运用问题的思考(郑利民 等)
作者:郑利民 李信 胡亚伟
1 北金堤滞洪区概述
黄河北金堤滞洪区是黄河下游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处理局部与全局关系,处理黄河特大洪水的工程防洪设施。滞洪区位于河南、山东两省的濮阳市与聊城地区黄河堤和北金堤之间,是黄河下游防御超标准洪水的重要工程设施,滞洪区涉及河南长垣、滑县、濮阳、范县、台前五县和中原油田,约167.8万人口,227.6万亩耕地。
由于艾山口泄量所限和超标准洪水的存在,单纯依靠陶岸堤防难以确保下游防洪安全,经过有关专家的反复论证、比较,选定在长垣石头庄一带向堤外分洪,1951年政务院决定在北金堤以南地区修建滞洪工程,防御陕州站流量(今三门峡)流量18000m3/s,以削减洪峰。1951年8月在长垣县石头庄附近临黄堤上建成1500m的溢洪堰,作为北金堤滞洪区分洪口门,滞洪区上起长垣县石头村,下至台前县张庄,长171km,上宽40km,下宽7km,总面积为2316km2。有效滞洪库容20亿m3。
当花园口站发生22000m3/s以上超标准洪水时,若运用三门峡、小浪底、故县、陆浑及东平湖水库蓄洪仍不能缓解危机,将报请国务院批准运用北金堤滞洪区分滞洪水,分洪时机控制在高村站流量涨至20000m3/s时,分洪后大河流量一般控制在16000~18000m3/s,以保证黄河下游安全。分洪后主流沿回木沟、三里店沟顺金堤河向下演进,由台前县张庄闸和闸下游大堤预留口门退入黄河。
1960年三门峡水库建成后,一度停止使用金堤滞洪区,工程曾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1963年11月,国务院作出决定:当花园口超过22000m3/s的洪峰时,要向北金堤滞洪区分滞洪水,以控制孙口的流量最大不超过17000m3/s,同时决定大力整修加固金堤。从此,恢复了北金堤滞洪区。1975年8月北金堤滞洪区改造修建了濮阳南关渠村分洪闸,废除了石头村溢洪闸。
小浪底水库是黄河下游防洪的关键性工程,凭借其防洪库容,使黄河下游的防洪标准由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下游稀有洪水得到有效控制,使滞洪区的运用概率大大降低。小浪底水库与三门峡、陆浑和故县等水库联合运用,可以有效地控制坝址以上的洪水,百年一遇设计洪水为13400m3/s,花园口站百年一遇洪峰流量可达15700m3/s。
北金堤滞洪区内经济主要以农业、中原油田为主,固定资产较高。为保证分洪安全可靠,1976年进行了改建,改建后的滞洪区涉及到河南、山东两省的7个县,67个乡,2166个自然村,共计169.2万人,耕地15.93万hm2。分洪后1m以下浅水区,面积351km2,364个自然村,26.8万人;1~3m深水区,面积897km2,939个自然村,70.98万人;主流区,面积562km2,431个自然村,34.56万人;蓄水区,面积506km2,420个自然村,31.88万人。
北金堤滞洪区作为黄河下游抗御洪水的王牌,虽没有运用过一次,但每年汛期地方政府和群众都要做好分、滞洪准备,滞洪区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的社会发展及人口增长,北金堤滞洪区安全设施建设一直停滞不前,加之在人员、经费等方面存在问题,滞洪区缺乏有效管理。中原油田建设开发,滞洪安排与工农业生产之间矛盾更加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2 北金堤滞洪区的形成与发展
黄河北金堤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黄河志》等资料有记载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大改道,东行古漯水,在南乐附近与漯水分行,南乐以上的漯水为黄河所占,南乐以下的漯水则成为黄河的分流。这次大改道后,出现了黄河河道。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山东的黄河完全移于漯水一线,东汉初王景治理黄河后,黄河长期稳定在漯水一线。据《金堤志》及《聊城地区水利志》等文献记载:北金堤始建于东汉时期,直到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王景治河,沿黄河南岸修筑大堤一道。据考证,现在之北金堤,就是原东汉黄河的南堤。汉代称黄河堤为金堤。黄河于1855年在河南省兰考铜瓦厢决口后,该堤位于现行河道之北岸,后称北金堤。
五十年代初,黄河下游提防的防御标准为陕州站流量(今三门峡)流量18000m3/s为目标。1951年4月30日政务院决定:在中游水库未建成之前,在北金堤以南地区、东平湖区分别修建滞洪工程,以削减洪峰,保障安全。北金堤滞洪区开辟后,经历了停止使用、恢复使用、改建和停滞四个阶段。
1959年“大跃进”时,黄河几处大中型水库相继动工,下游也兴修拦河枢纽工程,大搞河道梯级开发,一部分人认为有大中型水库拦蓄和河道梯级开发,可使下游花园口22000m3/s洪水的标准减至6000m3/s,滞洪已没必要,1960年黄河三门峡水库建成运用后,北金堤滞洪区放弃使用。
1963年,海河流域特大洪水使人们重新意识到,三门峡水库不能控制它以下的雨区,下游河道仍有超标准洪水发生的可能,滞洪的必要性仍然存在。1963年国务院决定恢复北金堤滞洪,明确“当花园口超过22000m3/s的洪峰时,应利用石头庄溢洪埝或河南省内其他地点,向北金堤滞洪区分洪”。从1964年11月开始,北金堤滞洪区恢复使用。
1975年8月,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暴雨洪水后,黄委经过暴雨洪水移置和综合分析后认为,在利用三门峡水库控制上游来水后,花园口站仍可能出现46000m3/s的洪水。经专家论证,提出改建北金堤滞洪区,建立渠村分洪闸,废除石头庄溢洪堰,并加高加固北金堤。1976年5月3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改建滞洪区,并于1976年开始实施。
1978年建成渠村分洪闸,共56孔,设计分洪流量为1万m3/s,采取闸门控制分洪。另于滞洪区末端,在金堤河汇入黄河处建有张庄入黄闸一座。设计泄洪流量为270m3/s,倒灌流量1000m3/s。滞洪区改建后,在主流区,为做到安全迁移,先后兴建了滞洪区避水台、避水堰以及撤退路桥。
1984年开始北金堤滞洪区按照“迁安并举”和“以守为主,就近安置”的滞洪方针对区内避水撤退设施重新进行了规划,并逐步实施。但自1988年以后,随着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修建,建设速度放缓,安全建设基本停止。
3 金堤滞洪区存在的问题
小浪底建成运用提高了下游的防洪标准,使滞洪区的运用概率大大降低。近些年随着黄河来水量酌减少,河水长期固定在河槽内运行,使滩地淤积比重减小,从而改变了天然情况下的横向淤积分布,从根本上改变了河道的横向淤积部位,使滩槽高差变小,导致“二级悬河”形势愈来愈严峻,特别是黄河调水调沙期间,水位表现异常。
北金堤蓄滞洪区由于过去对已经确定的蓄滞洪区缺乏统一管理、工程老化失修,安全设施不完善,使得蓄滞洪区问题较多。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工程维修养护不及时,人为破坏较为严重,使北金堤滞洪区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无法保证滞洪区的安全运用,难以实施有计划的分洪,加大了洪灾损失和防洪风险。同时加上分洪运用损失巨大,分洪后多年也难恢复元气,所以区内群从多数没有安全感,不敢放放手搞经济。
3.1滞洪区设施亟待进行整修加固
北金堤滞洪区防洪工程建设体系不够完善,部分堤段基础渗水或断面强度不足,险点隐患较多、堤脚残缺严重、大量险点险段和薄弱堤段未能及时进行加固处理。
3.2管理工作薄弱
管理不善导致区内人口增长过快,经济发展失控,
黄河北金堤滞洪区运用问题的思考(郑利民 等)
本文2010-03-12 22:07:32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3149.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