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农林水应从分道扬镳转向一体化发展(孙家驹)
关键是缺水
在今后40年的发展中,全球都面临着人口和粮食需求趋增而耕地趋减的矛盾,我国的这一矛盾尤为突出。我国人均耕地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约40%,1996~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由19.51亿亩减至18.26亿亩,减少1.25亿亩,年均减少1100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从1.59亩减至1.38亩,人均减少0.21亩。2005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退化、沙化、碱化草地面积135万平方公里。耕地难以增加,首先是受到水资源的制约,在现有的耕地中,受干旱、陡坡、瘠薄、洪涝、盐碱等因素影响,中低产田约占2/3,同时还受土地沙化、土壤退化、城市和工矿企业对周边耕地的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我国耕地后备资源约2亿亩,60%以上分布在水源不足的生态脆弱地区,按传统方式开发,存在着经济成本高、增产潜力小、生态风险大的问题。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为2200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8%,每年农业生产缺水200多亿立方米,且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水土资源很不匹配。东北和黄准海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53%,商品粮占全国的66%,但黑龙江三江平原和华北平原很多地区超采地下水灌溉,三江平原近10年来地下水位平均下降2~3米,部分区域下降3~5米;华北平原已形成9万多平方公里的世界最大地下水开采漏斗区(包括浅层地下水和深层承压水)。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降水持续偏少,干旱化趋势严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干旱缺水呈加重趋势,但北方地区承担我国粮食生产的份额却在加大,2007年,13个粮食主产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其中7个北方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由1991年的36.2%提高到2007年的43.5%;而温湿地区的南方粮食生产总量则在下降,6个南方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由1991年的36%下降到2007年的31.6%。由于缺水,我国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占国土面积37%、干旱地区占31%,地虽广却难以为增加粮食生产助力。在到本世纪中叶的40年中,我国将面临人口增长、城市化发展、人均收入提高和人均粮食需求增加,而人均耕地和人均水资源减少不断加大的压力。
传统的农、林、水分离式发展模式不可能解决未来的粮食、淡水、生态安全问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种发展模式排它性高、协同性低,一方的发展以它方的牺牲为代价。在这种发展模式中,耕地的增加是以森林、草原、湿地的退缩为代价,粮食的增产以化学药物、化学肥料、能源的高投入和环境污染加重、其他作物种植减少为代价,当这种代价已高到全球性物种大灭绝、气候恶化、水土流失、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干旱化、荒漠化蔓延时,其增产粮食的潜力就越来越小、风险越来越大,从而不可持续。要使40年
《学习时报》:农林水应从分道扬镳转向一体化发展(孙家驹)
本文2010-03-12 21:15:45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2942.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