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学习时报》:农林水应从分道扬镳转向一体化发展(孙家驹)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300下载268次收藏
  2008年,全球饥民人数达到创纪录的9.63亿,预计2009年将突破10亿。到本世纪中叶的40年发展中,全球人口还将增加20多亿,我国也将增加2亿多,人口总量和人均收入的增长将带来粮食需求总量的更大增长,预计我国需增长50%,全球需翻一番,从而使粮食、淡水、生态安全问题空前沉重地进入了人们的思考之中。

关键是缺水

在今后40年的发展中,全球都面临着人口和粮食需求趋增而耕地趋减的矛盾,我国的这一矛盾尤为突出。我国人均耕地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约40%,1996~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由19.51亿亩减至18.26亿亩,减少1.25亿亩,年均减少1100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从1.59亩减至1.38亩,人均减少0.21亩。2005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退化、沙化、碱化草地面积135万平方公里。耕地难以增加,首先是受到水资源的制约,在现有的耕地中,受干旱、陡坡、瘠薄、洪涝、盐碱等因素影响,中低产田约占2/3,同时还受土地沙化、土壤退化、城市和工矿企业对周边耕地的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我国耕地后备资源约2亿亩,60%以上分布在水源不足的生态脆弱地区,按传统方式开发,存在着经济成本高、增产潜力小、生态风险大的问题。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为2200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8%,每年农业生产缺水200多亿立方米,且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水土资源很不匹配。东北和黄准海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53%,商品粮占全国的66%,但黑龙江三江平原和华北平原很多地区超采地下水灌溉,三江平原近10年来地下水位平均下降2~3米,部分区域下降3~5米;华北平原已形成9万多平方公里的世界最大地下水开采漏斗区(包括浅层地下水和深层承压水)。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降水持续偏少,干旱化趋势严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干旱缺水呈加重趋势,但北方地区承担我国粮食生产的份额却在加大,2007年,13个粮食主产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其中7个北方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由1991年的36.2%提高到2007年的43.5%;而温湿地区的南方粮食生产总量则在下降,6个南方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由1991年的36%下降到2007年的31.6%。由于缺水,我国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占国土面积37%、干旱地区占31%,地虽广却难以为增加粮食生产助力。在到本世纪中叶的40年中,我国将面临人口增长、城市化发展、人均收入提高和人均粮食需求增加,而人均耕地和人均水资源减少不断加大的压力。

传统的农、林、水分离式发展模式不可能解决未来的粮食、淡水、生态安全问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种发展模式排它性高、协同性低,一方的发展以它方的牺牲为代价。在这种发展模式中,耕地的增加是以森林、草原、湿地的退缩为代价,粮食的增产以化学药物、化学肥料、能源的高投入和环境污染加重、其他作物种植减少为代价,当这种代价已高到全球性物种大灭绝、气候恶化、水土流失、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干旱化、荒漠化蔓延时,其增产粮食的潜力就越来越小、风险越来越大,从而不可持续。要使40年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学习时报》:农林水应从分道扬镳转向一体化发展(孙家驹)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