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论当代人的环境需要与环境生产(崔永和 伍胜然)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286下载223次收藏
  摘 要:环境需要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需要。随着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愈加突出。于是,在传统的两种生产理论与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与人的环境需要相联系,拓展出“第三种生产”——环境生产理论与环境生产实践,已成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成为既合乎历史又合乎逻辑的致思维度和新的社会历史观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环境需要;环境生产;可持续发展

一、从“两种生产”到“三种生产”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1]从此,“两种生产理论”一直延续至今。

追溯人类产生、发展和世代延续的历史行程可知,人既是自然界的产物,又是社会的产物,现实的人是一定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的统一。长期以来,人们似乎越来越坚信,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凭借着自身特殊的实践活动,足以把自己从自然界一步一步地提升出来,开始为人所特有的、“高于和优于”自然界的、自己生产自己生活的历史。殊不知,这一牢固的信念从一开始就具有极大的片面性,包含了重大的认识论、价值论误区。实际上,人除了生产自己的生活之外,也同时生产自然界——生产人自身的自然,生产或作用于人周围的自然;与此同时,自然界也“制约”和“规定”着人的生产活动,“生产”人的生活。这里,存在着人与自然相互交融、彼此互动的双重主客体关系和双重价值关系。

当前,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资源枯竭、气候异常……,各种“全球问题”严重地干扰和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鉴于此,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正孕育着一系列根本性转变,促使我们的时代步入反思和超越现代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历史新时期。生态文明是扬弃和超越现代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的主要特征在于确立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为主干,同时兼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活动成果之间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发端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递交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旨在走出一条兼顾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这就要求人们的生产活动方式“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2]。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层驱动因素在于人的需要,“需要-生产”从来就是密切相关的社会运行机制,需要决定生产,生产满足需要。早期的人类,因物质生活需要和物质消费对象的极端匮乏,谋求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主要的甚至唯一的生产活动方式;随着人类生活需求的多样化拓展和生产能力的提高,精神生活资料的生产便逐步居于重要地位;而在当今历史条件下,环境质量的恶化和生态灾变的屡屡发生,使得人们的环境安全需求日益凸显,环境消费空前匮乏,从而把环境生产推向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方面,严重缺位的是人的自觉选择,极度滞后的是人的环境意识和生态素质。当今世界,环境质量的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由此带来了空前的环境消费危机。严峻的现实促使人类在理论上从传统的“两种生产理论”走向突出环境生产的“三种生产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启动和持续发展环境生产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环境生产问题早在原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就有所涉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人们若超出自然界为人类活动所规定的限度,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但是,鉴于时代特点,他们的理论体系重在解决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劳动者被单纯工具化而导致的“人的异化”问题,环境生产在其中尚处于潜在形态。这就要求当代马克思主义者根据时代的发展与实践的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两种生产”理论基础上,拓展、创新“环境生产”理论。

然而,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问题上,学术界流行着一个似乎被公认的观点,即将马克思主义作“内核”与“外围”两个部分的机械二分,主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应该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内核”,调整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外围”:“一方面,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内容的信念不可动摇;另一方面,强调对这一理论的外围要放宽理解、适当调整”[3]。笔者认为,这显然是一种重在坚持而轻视发展的主张,必将因弱化乃至取消发展而难以达到坚持的目的。根据这样的主张,不断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不断深化和拓展着的人的认识、不断提升着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人本身,都只能原原本本地、丝毫不能走样地虔诚固守着马克思主义的既定“内核”,至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则只能局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外围”部分做些修修补补的“放宽理解”和“适当调整”而已。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究竟是启迪人、解放人的思想,还是束缚人、压抑人的思想?是指导实践、反思实践、推进实践发展的理论,还是剪裁实践、限定实践、遏制实践的理论?毛泽东曾经对此做出过精辟的回答:“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4]按照我们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全部价值,正在于“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普适性原则,正在于它始终不渝地关心和维护人民大众切身利益的价值论原则。这一原则历来是源于实践又服务实践,尊重实践又超越实践,最大限度地追求不断满足人民大众的利益和需要的价值目标。究竟是站在人民大众一边还是站在人民大众的对立面,是维护人民大众的利益还是损害人民大众的利益,这应该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还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分水岭。

按照上述理解,当前提出“三种生产”理论,把环境生产置于基础的和特别重要的地位,坚持在环境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正是为了把人的活动纳入自然生态大系统之中,更好地维护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论当代人的环境需要与环境生产(崔永和 伍胜然)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