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构建农户征信体系的思考
【内容提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作出的“加快现代化建设,全面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然而,面对空前的发展机遇,由于缺少科学的信用制度支撑,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却面临着严重的融资“瓶颈”问题,制约了“三农”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发现,虽然以传统乡村信用制度为主导的民间借贷在农村融资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受其固有的封闭性等因素制约和现代信用制度在农村地区缺失的影响,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庞大资金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因此,建立以农户征信体系为核心的现代信用制度,已成为有效解决正规金融与农户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发挥正规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融资主力军作用的重要平台。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农户征信体系组织结构、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实施机制构想。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户 征信体系 构建
考察当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不难发现这场新一轮农村复兴运动正面临着严重的信用制度约束。作为一种现代信用制度,征信体系建设已开始涉足我国农村地区,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从这个背景出发探索构建一个适应和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征信体系,重建新型的农村信用关系,改善农村信用制度环境,对促进农村金融有效支持新农村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对位处东部沿海地区的奉化市农村信用制度及征信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选择农村农业生产基本经济单元——农户为考察目标群体,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征信体系建设问题进行调研,并提出了建设农户征信体系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
一、农户征信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功能
所谓征信(credit checking),是指由专业化第三方机构依法调查、采集、保存、整理和提供市场主体的信用信息,并对其资信状况进行评价以此满足从事信用活动的主体对信用信息需要的活动。农户征信体系作为个人征信系统的一个层面,是为信贷机构提供农户个人信用分析的产品。征信系统主要有二项基本功能:其一是经济功能,由专业化第三方提供交易对手的信用信息,可以帮助金融机构等授信机构降低交易费用,控制各种信用风险,保护金融稳定,扩大信贷范围,促进消费增长,改善经济增长结构,促进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征信体系已成为现代金融与经济运行的基石和润滑剂。其二是社会功能,征信体系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社会管理机制和手段。它通过记录和传播交易主体的信用信息,加大对失信者的机会成本,提高守信人的边际效应,从而可以逐步在社会上营造一种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提升社会的诚信水平,促进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形成。征信体系也已成为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工程。
总之,建立征信体系,可以协助新农村建设建立和维护一个有信誉和高效的借贷市场,违约者将会受到惩罚,当然惩罚不一定由具体的征信机构执行。但是正因为违约者的不良行为会被记录在案并传递共享,使他今后的借贷交易活动中,可能因此不会获得信任和任何交易,他的经济利益因此会受到损失,如果这种损失大于违约带来的好处,那么农户们就会自觉维护信誉,执行借贷合约的概率就会上升,这就是在农村建设农户征信体系的深远意义所在:它使守信者受益,使违约者受损,最终驱使农户自觉地坚守诚信,农村经济由此得以健康发展。
二、当前农村信用制度及征信制度的特征分析
基于农户是农村最基本、最主要的经济单元以及农村信用关系主要发生在农户借贷的信用行为身上,笔者选择了奉化市农户这一目标群体为考察基点。通过实地采访座谈、问卷调查以及结合相关统计资料,发现当前奉化市农村信用制度及征信制度呈现如下基本特征:
1、缺失征信的传统乡村信用制度依然占据主要地位
传统乡村信用制度是我国农村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一种以地缘、亲缘等为基础,以伦理道德为保障的非正式信用制度。这种信用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人格化,它所建立和维系的信用属于一种以交易主体间人格信任为依托的“特殊信用”,其信任结构往往基于熟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人际资源而不扩展到陌生人身上,交易往往只在家族、亲戚、朋友之间进行。我国传统乡村信用制度虽然在建国后历经冲击和挑战,但迄今在农村地区仍然盛行,被广大农户所承袭和秉持。奉化市农户借贷的调查资料即表明,当前农户的借贷就主要发生在熟人之间,依托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圈层结构”关系而形成的基于亲友、熟人近邻的民间借贷仍是农户获得信贷支持的重要方式甚至是主要渠道(见下表)。
2007年奉化市农户借贷情况表
单位:户、笔、元、%
被调查农户数(户)
借贷笔数(笔)
借贷资金(元)
向熟人借贷
向金融机构借贷
笔数占比(%)
金额占比(%)
签约率(%)
偿还率(%)
笔数占比(%)
金融占比(%)
还贷率(%)
100
152
848200
71
41
90
97
29
59
93
当前,传统乡村信用制度在农村地区颇为流行,处于一种强势地位。究其原因,除了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使家族关系趋于复兴以
及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缺位导致其供给不足的金融约束外,更主要的因素还是该信用制度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借款手续方便,条件灵活。基于血缘、地缘等其他人际关系建立的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使农户之间在资金借贷中无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资信调查,也不需要经历复杂的审查程序和办理过多的手续,就可迅速做出决策。而且,民间信用相对自由,贷款金额、期限、利率都可由借贷双方商量决定,对借款用途也一般不作限制。
二是信息费用和监督费用较低,能较好地解决金融交易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农户之间生活在同一地域,通过长时间的交往和了解,他们借贷双方的信息和信用状况已经事先为当事人双方所掌握,贷款人可以近乎无成本地取得借款人的有关信息,并对其进行实际监督。
三是还款约束力强。尽管传统乡村信用缺乏正式制度保障,规范性较差,但其内在约束机制——主要靠声誉机制和道德约束相当有效。用“闲言碎语”和断绝交往进行惩罚,使借款人不敢或不愿为了短期的利益而损害自己或子孙的名声。
2、以征信为核心的现代社会信用制度发展滞后
与传统乡村信用制度不同,现代社会信用制度是一种具有社会性、规范性、专业性与商业性的信用制度。它所构建的信用为一种普遍信用,即不仅限于相识相知的两个人之间的个人评价,而扩展为事先没有任何直接或间接关系的陌生人之间的社会评价;也不再仅仅依靠道德规范,而更多地依靠法律规范和制度规范;不仅来源于交易双方对另一方的直接了解,而扩展为来自专业化的第三方对交易对手的间接了解、分析和判断;不仅是为交易双方所利用,而是成为一种商品,具有其他商品共有的属性。
现代社会信用制度在农村地区的缺失和滞后,集中表现为农村正规金融的信用支持不足。就农户的信用来看,虽然他们具有较强的民间信用,但对农信社等正规金融机构的借贷发生率和偿还率却普遍不高,农户与农信社等正规金融机构因信用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极为突出。以农户小额信贷为例,农户赖债、逃债等失信爽约行为屡屡发生,严重挫伤了金融机构借贷意愿,农村“贷款难”与“难贷款”现象由此不断滋生蔓延。当前农户与正规金融交易中的信用缺失,固然有道德缺失等多方面的原因,但关键还是制度问题。信用缺失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信用制度建设的不合理、不健全。因此应当看到,外在化的信用缺失,实质上是缺失制度,缺失一种能有效化解农户与正规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能有效监督和约束交易主体信用行为的制度。从奉化市农村地区信用制度供给来看,当前除了盛行传统乡村信用制度外,还遗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构建农户征信体系的思考
本文2010-03-11 22:05:10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0599.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