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浅析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非正式融资问题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10-03-11浏览:2168下载145次收藏

[摘要]非正式融资,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在金融危机面前,无数中小企业的资金链面临断裂的危险。一些隐蔽的非正式融资可能会因此逐步显性化,并引起一些社会问题,进入金融监管部门的视线中,面临被取缔的命运。笔者认为,应从帮助中小企业度过难关的角度,对非正式融资进行重新认识,探索实现将金融危机转变为改革良机和发展生机的新途径。

[关键词]金融危机;非正式融资; 资本市场; 金融监管

 

非正式融资,是指发韧于民间资本市场,处于国家金融监管部门视线之外,由企业等行为主体发起的,针对一定社会对象筹集资金的行为。非正式融资,伴随着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并大量存在于中小企业资金链条中,是客观存在的“地下”经济现象。由于其深刻影响着地方经济发展,因此得到了一些地方政府的默许甚至暗中支持。但是,一旦出现还款危机或者被不法分子利用,就可能引发社会问题,成为国家治理打击的对象,被冠以“非法集资”等罪名。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非正式融资正经受着严峻考验,面临被强化打击力度、生存空间萎缩、问题“井喷”的危险。本文意在对此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在造成半个多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世界经济衰退。众多学者认为,美国金融监管当局的疏于监管,是造成这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而其背后更深刻的思想背景,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美、英等西方国家大行其道的新自由主义,淡化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最终导致了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资本家对全球经济的“绑架”。这种认识得出的结论是,应该加强金融监管,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更要通过政府宏观调控使金融业在稳健的轨道上发展,避免重蹈美英等国的覆辙。

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超出了金融行业的范围,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生存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沿海地区众多外向型中小企业,感受金融危机最直接、最强烈、最痛苦。据有关方面统计,仅2008年上半年就有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而处于停产、半停产、经营困难中的企业更是不计其数。企业经营困难,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资金链条紧张。我国有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存在非正式融资行为,在效益较好的时候,能够及时还本付息、兑现承诺,一般不会引起社会问题,而且不易进入官方治理的视野。而现在,金融危机将使一些中小企业隐蔽的非正式融资行为暴露,如果处理不当则可能被定性为“非法集资”而被治罪。笔者隐约担忧,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冲击的加深,我国将迎来“非法集资”问题“井喷”的严峻形势,将对地方经济发展环境、社会稳定等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问题。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提出应关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非正式融资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针对性。由于一些学者过于鼓吹强化金融监管,以及非正式融资问题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暴露的种种先天性缺陷,将大大压缩其生存空间,断送走向良性合法化的前途。

二、非正式融资长期存在的原因分析

非正式融资,从金融监管当局的角度来定义,就是非法集资。最早提出非法集资这一说法的规范性文件,是1993年国务院在《批转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集中信贷资金保证当前经济发展重点需要意见的通知》,文件指出:“要坚决制止和纠正违章拆借、非法集资”。而最先给非法集资进行定义的法规性文件,是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规定:非法集资是指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未经有权机关批准,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的行为。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中有关问题的通知》给非法集资做出了较详细,也是目前的权威定义。该《通知》规定: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个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

由于我国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而来,处于金融监管逐步放开的过程中,必然产生不被官方认可的非正式融资。因此,非正式融资的存在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和法律背景,惟有正确认识这一点,才能帮助我们客观看待非正式融资问题。

(一)从信息经济学的视角分析非正式融资存在的原因

信息不对称观点,是信息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一方拥有的信息而另一方没有,或者一方拥有的信息明显多于另一方,从而对信息拥有的劣势者进行科学决策造成极不利的影响。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分工的专业化,人们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以及行为主体获取信息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因此,信息不对称本质上是信息分布的不均衡和不公平状态。信息不对称会在交易行为发生的前后分别导致两个后果,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由于我国市场发育不成熟,企业信息披露机制的不健全,使得需要资金的企业和资金拥有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而这一点在中小企业身上表现尤其突出。中小企业,在社会资金的主要供给方是政府和国有银行的经济环境里,要想获得资金支持很困难。从正式融资的角度分析:一是直接融资,即发行债券和上市融资,其要求健全的企业信息披露机制,使投资方充分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和收益前景,并能够随时对资金使用状况进行监督。但是建立这一机制的成本非常高,中小企业往往难以承受,导致其无法向社会和融资对象传递信号(signal)。同时,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直接融资中对中小企业存在诸多歧视,使直接融资基本上与中小企业无缘。二是向银行贷款融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信用登记缺乏和财务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因此,即使有些发展前景广阔的中小企业仍然无法获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银行宁愿把钱贷给发展缓慢、效益偏低的国企,也不肯扶持、培育优质的中小企业客户,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比比皆是。

既然正式融资渠道受阻,为满足资金需求,中小企业不得不寻求非正式融资。而且非正式融资可以轻易地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中小企业一般依靠地缘、血缘、亲缘和特定的社会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浅析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非正式融资问题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